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世在日传教士锐意宣传天主教,却留下"侵略先锋"的形象。虽然客观上传教士与西、葡国家事业确有联系,但从具体活动来看,传教士尚不足当侵略先锋之名。传教士这一负面形象,源自天主教与日本本土宗教、文化冲突中产生的"邪宗"形象,又在执政者和官方学者笔下与"侵略"发生联系。侵略先锋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日本近世统一政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3.
1990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义和团运动和残暴的八国联军入侵。至今一百年了,还值得我们从各方面追寻史实,以求明辨是非。那一年事儿多了,本文只追述一些基督教传教士的所作所为,以示一斑。不过,事情还得有个头,那就是西方传教士如何进入中国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清政府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订立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外国差会乘机派遣一批又一批传教士进入中国。特别是1858年订立《天津条约》时,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WWilliam)把“传教宽容条款”塞进了条约,传教士们更以征服者…  相似文献   

4.
"牛皮圈地"传说广泛流传于中西方世界,其在中国流传亦有数百年。运用社会史研究范式对这一传说的流变与地域生成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历程。特别是近代以来,"传教士牛皮圈地"传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流变,呈现出特定的地域景观,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时空结构,当地政府、民众与传教士的关系,也反映了基督教与当地原生宗教博弈进而获得合法性的社会史信息。从深层意义上看,"牛皮圈地"传说既是中国近代反洋排教观念下的产物,亦是宗教传播合法性需求的折射,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全球史跨国史兴起,史学家逐渐将研究视野投向非国家行为个体。就中国近现代史基督教研究而言,来华学习语言、建立传教站、传播基督教,不断适应中国的宗教与文化,与中国社会互动,是跨国个体的典型代表。传教士的经历与记忆既是连接中西的纽带,也是传教士属国与中国的共有记忆,是共有历史研究的基础。文章以共有记忆为视角对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遭遇义和团运动、与冯玉祥关系的建立及疏离、东北传教等个人经历进行梳理,讨论其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互动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7.
1875年至1878年初、1890年至1919年前后,《教务杂志》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译名问题。这些讨论的一个主要关切点是如何解决译名问题,归结起来,传教士提出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主张妥协,即通过相互妥协使各译名共存,或者统一到某一套译名上去;另一类是反对当下的妥协,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时间或中国教会和信徒。尽管前者的呼声远高过后者,但少数意见仍然得到了尊重,译名问题仍以未解为结。  相似文献   

8.
长征路上的传教士这是发生在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奇特故事,主人公是被红军队伍俘获的英国传教士,他信仰上帝,不理解中国革命,但他却对那群有信仰的中国人产生了好感……这位传教士的中文名字叫薄复礼,原名阿尔弗雷德·勃沙特,瑞士人,1897年生于英国...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哲学与神学中的上帝之赌到现代诗人的骰子一掷,关于神圣的不同表达其实都可以还原为表达的逻辑和语法,进而为中西之间的思想互释打开新的空间。本文从莱布尼茨对《周易》的应和、克里斯蒂娃对阴-阳对话的解说、西方思想与正反相合、相待而成的独特关联入手,试图梳理出一条言语引导思想的有趣线索。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滇、黔、川边活动的传教士为了便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教义、教理,在少数民族信徒的帮助下,先后创制和推广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老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富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老傈僳文;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库森、欧.汉逊等创制了景颇文;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文生创制了拉祜文、佤文;英籍澳大利亚传教士张尔昌等创制了黑彝文。这些文字对基督教的传播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中国,被道家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道院也未能逃脱魔爪。1938年农历闰七月初八的傍晚,万恶的日寇初次来到茅山道院的元符万宁宫就大肆烧杀,先用燃烧弹将华丽而高大的三清殿和西斋道院的许多楼房焚烧,又将眼睛不好的守庙居士黎洪春(解放后曾任中国道协会长黎遇航先生的父亲)带走,日寇要他带路上大茅峰,这位出家人不肯助纣为虐,拒绝从命。残暴的日军哪里由他,拖着他走,当他被推拉到华阳洞旁时,恼羞成怒的日军再也没有了耐心,将他和沿…  相似文献   

13.
1998年4月23日《北京晚报》刊载的《康熙皇帝的算草》一文中有下面一段话: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爱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史乘、诸子百家等文化典籍,而且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也十分喜爱。他先后聘请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来宫中给他讲课。如南怀仁(比利时人)、...  相似文献   

14.
明末在华传教士金尼阁墓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教士金尼阁在明末天主教对华传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教会档案与其中文墓志所载事迹颇有出入,以至学术界有人将其作法国人,又有人将其作比利时人。关于金尼阁卒年中外文资料的差异更使中国研究天主教史权威方豪教授也为之存疑。本文就金尼阁的身世,包括国籍、首次来华时间、主要事迹以及卒年进行了考析。旨在弥补金尼阁研究之空白,也希望对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传教史的某些时间问题提出富启发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法国传教士倪德隆在四川藏区生活60余年,先后在巴塘(Batang)、磨西面(Mosymien)、打箭炉(Tatsienlou)传教,担任西藏教区代牧主教达35年之久,为天主教在藏区的传播做了很多工作。他在传教生涯中历经多次教案,在藏区举办了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6,(12):40-42
正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许多国际友人都对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中有著名的领袖人物、军事统帅,也有专程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精神。而在80年前,就  相似文献   

17.
宁夏人民出版社在六月上旬出版了“彻底清算极右分子馬震武的反动罪行”一书。书中收集了一些分析批判极右分子馬震武的罪行的重要文章和群众揭发的部分資料。本书共約六万八千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民日报、新华通訊社、宁夏日报的有关报道、評論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位負責同志就馬震武事件发表的讲話和文章。这一部分还詳細地报道了回民座談会批判馬震武的情况,对馬震武的罪行作了全面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演化,胡庄的天主教音乐与地方音乐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天主教音乐艺术形式。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独别具一格,可以给听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它不但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一山东济南平阴县的胡庄,素以中国的玫瑰之乡而闻名,坐落在这里的胡庄天主教堂也十分著名。而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却不大为人所  相似文献   

19.
传教士与近代新疆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近代新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历史,分析了他们的西学传播活动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并对传教士与新疆社会民族矛盾进行了剖析。传教士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教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新疆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来华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华传教14载,深谙天主教在华传播之现状与困境,长期致力于在中、意培养中国本土化传教士。其自华返回意大利后,在其故乡那不勒斯创办中国学院,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中国本土传教士。本文拟以传教士本土化培养为视角,着重探讨马国贤创办中国学院之动因、经过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