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分析与综合陈述的区分问题在卡纳普和奎因之间引发了一个长时间的论战。奎因区分了两种分析陈述,一种是逻辑真,它的特点是在所有描述语词的不同解释中其真值保持不变;而另一种则是这样一种分析陈述,它借助定义或者同义词替换能够还原为逻辑真。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主要对这第二种分析真提出质疑。他论证说,这种观点的提法既然最终仅仅依靠词项的分析性来解释同义概念,那么它就陷于一种循环论证。他的结论是,仅仅就那种我们明确地依据约定而引入的同义性形式当然不会具有这一缺陷,然而,按他的看法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赵汀阳近数十年来,“人权”成了西方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且似乎成了解释伦理道德的根据。尽管人权概念是重要的,但也无疑在政治气氛中被夸大了而且被加以滥用。即使是一些头脑比较冷静的西方哲学家(例如米尔恩)也至多认为联合国的《世界人权...  相似文献   

6.
花之安是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华居住30余载,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著书立说。《经学不厌精》是他融合中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将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将儒家文化置于中西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置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全面审视和评述。花之安《十三经考证》对诸经源流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较为全面、系统、严谨地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最早版本。《十三经考理》则是将儒学和基督教两种经学义理进行的比较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学术研究范式、文献解释空间。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中西方传统经学学术研究史和中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诠释学(Hermeneutik)是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技术。“赫尔墨斯”(Hermes)本是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他的宣告显然不是单纯的报道,而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且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可以理解。诠释学的基本功绩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这一点也适合于(即“陈述思想”)的基本意义,因为陈述这一概念本身是多义的,包括述说、阐明、解释和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解释篇》(《工具论》中的一篇)根本不是诠释学,而是一种逻辑语法研究,它研讨直陈语句(判断)的逻辑结构,并且排斥所有那些重点不仅在“真”的语句。诠释学作为一门技术,自柏拉图以来并不隶属于所有有关思想表达的学问,而只是属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11.
Ю.В.玛姆列夫是作家、哲学家、俄罗斯文学史家。他被迫离俄侨居时,正值现今所谓“停滞时期”,称为“萧条时期”可能更为恰当。在美国的大学里工作,生活本可安逸舒适,但他再次移居,离美赴欧。1986年以后他有三种文集在祖国问世:《慰藉我心》、《虛无之声》、《永恒之舍》。他还在1991年《和谐》杂志上发表了长篇小说《莫斯科弃子开局术》。他待出版的有哲学文集《存在的命运》。这位侨民的存在之命运正是玛姆列夫答本刊访谈的第一个题目。在《存在的命运》一书中,玛姆列夫试图寻找东西方思想的综合方式,用印度形而上学至为深刻的大彻大悟充实欧洲思想、这是访谈的第二个题目。对玛姆列夫的看法,本编辑部并不尽以为然。他有些看法会令人感觉古怪、乖戾,出人意外。但是一位俄侨对异域生活的看法,对西方思想发展的评价无疑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承认拉丁美洲文学属于所谓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我要问,难道它不能对西班牙语之外的伟大西方文学产生影响吗?更确切地说,当我提到影响时,我不是指那些对拉丁美洲具有重大意义和改变了西方的历史文化事件,而是具体指文学,即文字、书籍、语言、内容、创作结构和符号。拉丁美洲文学象南斯拉夫文学(尽管诺贝尔奖金授与了伊沃·安德里奇)或保加利亚或冰岛文学那样,自始至今仍然是一种边缘现象。它在一种封闭的环境内产牛,除了在西班牙,没有得到真正的反响。此外,它在两种负罪感之间挣扎:一是面对时代的革新潮流感到落后了,一是觉得未能对自己的现实作出反应。由于这些良心上的负担,它往往仿效外界模式,或加强一种民族主义现实主义色彩来佯装革新,这未能产生带有任何新意的形式,只是一种平庸的宣传艺术而已。它模仿和抄袭他人,否则便要落后。它要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4.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浮生六记》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之手,是其描写自己生活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在当代中国得以广泛为人知晓,这功劳多半要归功于林语堂,而其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林语堂作为一位外语创作的中国作家,他的系列作品向西方读者阐述了东方思想。林语堂在译本前言中称芸为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女性之一,“对于沈复来说,她虽不是最美丽的,但这不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一位。”林语堂甚是喜欢《浮生六记》,十易其稿,于1936年发表了《浮生六记》的最早英译本。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多种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果。在美学与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都有开山的地位。他的学术经历屡变,其学术路径大致是:西洋哲学——文学(填词)——戏曲——古文字、古史及训诂音韵——西北地理及辽金元史。王国维研究文学、哲学,主要集中在其学术生涯前期,大致是在1901年至1911年,即王国维转向治史之前。 一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王国维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也打上了西方思想的烙印。王国维早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西化的痕迹特别明显,因为他是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7.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18.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压篇之作,历来被视为是《庄子·齐物论》,乃至整部《庄子》的总结,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张江教授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在借鉴西方文论成果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一部分学者往往忽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错位现象,盲目照搬西方文学理论,落入"强制阐释"的误区。借探究庄周梦蝶研究中的强制阐释问题,从新的切入点认识庄周梦蝶,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确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