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不仅是书画艺术作为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也是书画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借鉴,两者互有整合。这样的整合遵从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同时,反映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园林与景观的出现、发展入手,论述了两者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互之间却存在重合点以及互相渗透相互借鉴的现状,提出两者之间相具有互融合、互相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于洋北 《美与时代》2022,(9):118-120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根源于乡村,几千年来,乡村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兴起并兴盛,而农耕文明有萎缩之势。在新时代,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从保护传统村落、重塑耕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城乡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支撑,是立足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河南许昌三国文化品牌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旨在围绕许昌现有三国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创新,以三国文化品牌打造助推许昌旅游业发展,助力实现许昌“五个强市”目标,为进一步研究许昌市三国文化品牌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少数民族健身文化的价值以及少数民族健身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保护发掘、产业辐射等少数民族健身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策略,希望为健身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规划与旅游的融合为主题,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联性,提出开展城市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与旅游体验融合、特色旅游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整合三种城市旅游与旅游融合途径,以及提供政策支持和建立合作机制、优化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协同旅游和城市发展三种融合策略,为城市发展与旅游规划提供有效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就要科学育人,以人才促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下姜村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成功融合,使日本设计独具民族特色。这就启示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技术,以推动我国设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侯惠勤  仲伟良 《学海》2005,25(2):58-66
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基督宗教的非凡生平和不朽文本中所形成的有关宗教的学说,不仅在理论内容上与他们的政治观、历史观、辩证法和人类未来设想(广义社会主义观)等学说一样且互渗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伟大思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批判特质,一种理论创造的更原初来源更博大精深语境更丰满(生命)主体向度,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善于透过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的宗教神学的某些论断把握其精神实质,他们正是在对宗教等周围世界"问题"的理论关注,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首当其冲的猛烈批判和争取人类真正平等自由解放--美好未来的"人间实现"的"主义"宣解,即壮阔的世界历史感和实践过程中的"宏大叙事",实现其哲学变革、思想更新和(就其从社会形态转向本真形态意义上的)"可能意识形态"的原初发掘,开创人类理解新境界,从而极其深远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因此,在这宗教因素不可避免地现于国际交往和国内建设的当今,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基督宗教问题,对于展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时代要义、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根本价值以及践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稳妥发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佛道三家整体趋势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融合能力。这些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而且反过来通过小说的通俗性进一步扩大了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融合的思潮形成于唐宋,在明清之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产生了章回体小说,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明清思想文化主要特点的"儒释道融合"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11)
<正>我很高兴对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当今世界是多元发展和交流对话的时代。佛教提倡发心、正业、正命,倡导平等、宽容、报恩,无疑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我欣喜地看到,尼泊尔中华寺为尼中两国友好、世界和谐、众生安乐做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近代山东济南教区将军庙天主堂修院为例,讨论异质宗教融合问题。明朝中后期,天主教耶稣会于济南开教,并藉经院哲学与儒学在哲学属性、本原等级次序及超验性天论三方面的同质化,施以士大夫阶层为主的学术传教策略,"中国礼仪之争"爆发后,济南教区转由天主教方济各会接任牧职,并在济南府老城将军庙街购置土地建区牧养。通过分析方济各会在将军庙天主堂修院的建置选址及规划布局中秉承礼制苛规之史,探讨其是为传教士藉基督教神哲学辩证法论证基督教与儒学互融的客观物质载体,旨为异质宗教融合论的认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汉魏时期佛教的早期传播为例,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我们同心祈祷,我佛保佑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与世界各地佛教光芒万丈,以佛法雨露滋润和谐世界、培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华夏族群起源的重要古籍。华夏族起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女娲氏、燧人氏、伏羲氏、太昊(白皋)氏、少昊(白皋)氏,在黄河流域融合产生华夏族群。炎帝、黄帝继承发展到长江流域,炎帝蚩尤是包括苗族在内的华夏诸族的共祖。黄河泛滥流淌,山东成东部“孤岛”,血脉杂交、治水和海盐供中西部族民生活需要是促成华夏族群融合的重要原因。齐桓公改革称霸,推动家庭自耕农经济的国家管理体系完成华夏族群融合。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明融合的趋势 随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旧秩序的最终瓦解,在世界舞台上迎来了许多非常重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贸易、科技,还是生活方式上,全球一体化都为文明的融合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正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仍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长廊,在沿途各国的音乐艺术中,依然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些古老"音符"的痕迹。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古丝绸之路对后人的启示。唐代法曲融合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既继承了传统,又汲取外来音乐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来。到隋唐时期,古丝路的音乐文化交流更是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画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构成原理的运用举足轻重。笔墨以点、线、面形态出现在二维空间,结合一定的程式和法则,加强分割和组合,从而使良好的构成形式在中国画创作中得以形成。在多元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对艺术价值的独创性予以高度重视。在当今艺术时代,对中国画构图进行深入分析,集中整合平面构成和当代中国画构图的关系,将中国画构图提升到创新领域,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拓展开来,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并且实现中国画在继承中探索求新的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平面构成原理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融合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日本屏风画作为日本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产生和发展对日本绘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日本绘画受中国画影响却能脱离中国绘画,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归纳,融合本民族的思想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甚至在世界艺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吸收、归纳和再创造的历史经验,也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 ,阳明后学的本体和功夫两大系统代表着明朝后期学术思想的两大发展趋势 ,这是在王阳明的核心理论———“良知”和“致良知”学说及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这两大发展趋势 ,到了晚明 ,则有了融合的动向。这种融合的动向 ,随着李贽和黄宗羲的集大成 ,而意味着本体功夫论的终结。一、本体系统与功夫系统的融合明朝晚期 ,阳明后学的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这两大发展趋势出现的融合动向 ,既表现在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的各自内部 ,也表现在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之间。1 本体系统内部的融合动向首先 ,本体系统内部的绝对、虚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