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文彬  杨立泉 《中国宗教》2012,(5):74-75,84
在美丽的西藏江孜平原,坐落着西藏历史文化史上著名的艺术丰碑——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在高13层的吉祥多门塔内,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壁画是这座绚烂艺术宫殿的主体。置身其中,彷佛进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0)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在西藏的寺院很多,但塔却较少,且大多为达赖及班禅大师的肉身灵塔,而其中却有两座我国佛教及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江孜白居寺里的菩提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白居寺菩提塔,藏语中称为“白根乔登”,塔高40米,位于白居寺(藏文意吉祥轮大乐寺”)中心。它的北面、西面和南面,都被一座小土山紧紧拥抱着,形成一堵天然屏障。它背负山岗,巍峨独尊的英姿,成为江孜古城的象征,人们从很远处就可看到它的身影,它也是现存西藏喇嘛塔中规模最大、形式最独特别致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菩提塔从明永乐十二年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英国为培养为侵略中国西藏服务的人才,在西藏亚东、江孜等地开办英语学校,推行西化教育。此举遭到了西藏藏传佛教界以热振五世、三大寺僧侣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的坚决抵制,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关闭英语学校。西藏藏传佛教界爱国人士对西藏西化教育的抵制遏制了英国的文化侵略,促进了西藏地方的文化觉醒、遏制了西藏民族分裂活动,增进了西藏佛教界爱国力量的团结、改变了西藏民族振兴思路,促进了汉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5.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6.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充满激情地(不论外露的还是内向的)去热爱“生活”。他对他所眷恋的美好事物,情意绵绵,心驰神迷,即使是一厢情愿,也往往至死不渝。罗丹曾告诫艺术家:“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核心是爱“生活”。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8.
近日再读诗篇23篇时,我的心经历了强烈的震撼,特别是第5节——“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这句话让我大得安慰,也让我惭愧不已。这句话是作者大卫的心灵独白,是他在困苦当中发出的感恩与赞美。他承  相似文献   

9.
王勇 《天风》2001,(1):30-31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19—21) 人人都有怒气,所以人人都会发怒,而且这种由于发怒而伤害他人的罪是很糟的,是最令人伤感的。 记得在我上中学的岁月里,也是我还未皈依父神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浅尝辄止"     
思恩 《天风》2007,(2):17
浅尝辄止,意为刚入门就停止了钻研。表面看来这是不对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有些时候也是需要“浅尝辄止”的。因为,对于一些所谓的固执己见的人来说,常常会犯执迷不悟的毛病。画中的这位仁兄,虽然是撞到南墙才知道此路不通,但为何在日常生活中,非得撞到了南墙才承认那条路是不通的,甚至撞到头破血流才肯回头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正确判断自己所走的路,正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倘若开始就有人规劝,  相似文献   

11.
创新实质只是艺术家对新的世界、新的环境和新的思潮,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而已。艺术家只要把这些真心体悟表达出来,就是创新。创新与风格的联系是一种内在联系,风格仅仅是创新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以新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艺术家的心境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汪新建  刘硕晗 《心理科学》2005,28(1):149-151
人们关于自我的记忆经常会发生“错误”和“歪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压抑”,其二是“肯定性的错觉”,其三是“个体历史建构和保持”。它们是人们进行心理防卫的方式,其目的是使自我保持一种积极的、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江峥 《美与时代》2005,(5):24-27
“意境”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审美范畴。在现当代各种不同观点中,多从宏观角度,试图把“意境”概念构建成某种庞大的体系,用它往各门具体艺术部类上生套。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意境表现各有倾向,不宜笼统归一。中国山水画的“意”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是对宇宙至真的理解;“境”则是这种思考行为和理解成果在画中与画外游走灵动的时空。  相似文献   

14.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是我下乡后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的第4个年头。这个春天,我与车老板到镇粮库拉种子,由于车辆多,等我们领出种子就已经是中午了,我领着车老板在镇上惟一的一家国营饭店吃了一顿。当天夜里我先是感到浑身发冷,腹痛,然后就是上吐下泻,俗话说“好汉架不三泡稀”,天亮时,我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赞成“复杂性研究”却不赞成“复杂性科学”。道理很简单 :“复杂性研究”是可能的 ,“复杂性科学”是不可能的。在系统科学中 ,如果我们把“复杂性”定义为“复杂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那么我们当然并且也应当设法对这种特征加以界定、描述、分析。例如 ,我手边有一本武汉大学哲学系赵凯荣的博士论文《复杂性 :人类认识之迷》。作者指出“复杂性是通过系统而且是复杂系统定义的。它是一个系统概念且是一个复杂系统概念 ,它具有结构 ,也具有层次” ,[1] 但尽管这样 ,作者仍然把复杂性划分为系统复杂性、非线性复杂性、自组织复杂性、内时空…  相似文献   

18.
黄幸平 《天风》2011,(6):56-56,62
"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4)对这节经文许多信徒都熟悉,也成为鼓励我们祈祷的动力。但注意,这里有两个"得着",一个"是得着",一个"必得着"。"是得着"是过去式,就是已经得着;"必得着"是将来式,就是将来必要得着。有时候我们错误地将"信"字从"是得着"上拿下来,挂在"必得着"上。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部队中,禁忌很多,迷信盛行。特别是空军中,禁忌更多。听起来,有的令人啼笑皆非。吃鱼不改“翻” 海军中最耳熟能详的禁忌就是吃鱼时不能翻过来吃。因为翻鱼的翻和翻船的翻是同一个字,据说,说了“翻”就预示着可能会翻船,因此“翻”这个字是海军中绝对禁用  相似文献   

20.
曲梅 《天风》2006,(6):42-45
圣乐指挥语言是一种肢体语言,他的表现主要靠人体活动的各部分,如手、臂、头、面部表情、眼以及躯干及至双脚来表现,其中双手的动作尤为重要。因为指挥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所以肢体的表现应当有说服力,有感染力,还要美观、大方。我们的圣乐指挥,面对着唱诗班,更要让唱诗班每一个成员理解你的肢体语言,就必须研究圣乐指挥的动作,尤其是双手的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