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国逻辑史上最精彩的一章,又是公认的很难读的古书之一。周云之同志的新著《墨经校注·今译·研究──墨经逻辑学》一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全书约30万字)集点、校、注、译、论于一体,以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对《墨经》重新点校和注释,并以传统逻辑知识去准确地分析、整理和诠释《墨经》中较为系统的辩学体系,吸取众家之长又富有自己的新思想,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墨经》逻辑学成果的一个总结。它的出版把《墨经》逻辑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墨经》中的“侔”式推论(以下简称“侔”)的讨论,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多数学者已经断定:《墨经》中的“侔”式推论是由一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关系命题的复杂概念推论,这是近年来对《墨经》逻辑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对“侔”的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的研究上,梁启超最早于1904年撰写了《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用西方传统逻辑的观点概要介绍了《墨经》中的逻辑思想。1922年,作为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在国内出版,也肯定了《墨经》六篇中有重要的逻辑推理学说。自此以后,《墨经》逻辑就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几乎所有涉及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通史或段史著作都把墨经逻辑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重点和主要代表,对墨经逻辑思想的发掘也越来越丰富。解放后还先后出版了四本墨经逻辑的专著,而且都把墨经逻辑描述为一个相当完整、相当科学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墨经逻辑学”或  相似文献   

4.
《墨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它可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相媲美。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阐述了丰富的逻辑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笔财富。本文仅就《墨经》中的直接反驳逻辑方式“止”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而出现根据主观看法(尤其是近现代学科知识)改变条目次第、轻易校改原文等诸多问题。《墨经》研究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结合《墨子》和相近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本土解释。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史学会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共同筹办的第二次《墨经》研讨会,于10月7日至11日在安徽屯溪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墨学工作者近40人。会议围绕《墨经》中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是讨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国籍及《墨经》研究的历史过程。《墨经》是墨家的著作。不少人认为它是墨子本人所著,因此提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等问题。历来人们都断言墨子姓墨名翟,但有人则认为,墨子并非姓墨,并列举了八条根据。指出古代的九流十家都是以其学术性质而名其家,绝无以姓氏称家的。如老子创道学而称道家不称老学,孔子创儒学而称儒学不称孔家,其他如法家。若墨子姓墨则不可  相似文献   

7.
沈有鼎同志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五十年代中期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此后,不时修订,屡出新解。今年春,乃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近期内即可见书。《墨经》因讹脱错简太多,是最难读的一种先秦古籍。沈有鼎同志诂解《墨经》中有关逻辑学的文字,纠正了过去注释家的不少错误,终于使这些文字可以读懂、讲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墨经》第六十一条: 《经上》:“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经说上》:“端:是无同也。” 这是对“端”的定义和解释。历来《墨经》研究者对这个定义和解释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下面四个问题: (1)“端”是几何学上的点,还是物体中不可分的质点?主张是几何学上的点的有钱宝琮、方孝博等;主张是物体中的质点的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发起的第三次全国《墨经》研讨会于1991年10月上旬在安徽合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墨经》研究的专家、学者30余人。《墨经》是先秦后期墨家的著作。其中不仅包含有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思想,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数学和物理学思想,尤以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墨经》所说的“明同异”概念不仅是一种逻辑学理论,更是一种正当性思想。在战国“诸侯力政”和大国竞争的情况下,《墨经》正是通过辨别语言和行为的同异、对错、是非、善恶等,希望重建伦理与社会的正当秩序。“明同异”作为《墨经》的“正当性”思想,既包括辨别名实是否一致或相符,从而为正当命名确立统一的规范;也包括评判言论主张的是非、好坏,从而为正当言说与辩论提供清晰的标准;同时更包括通过判决“利害”与审查“治乱”,来确保道德行为与政治秩序更加普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学海》19994444《墨经》选诂(之五)@杨俊光  相似文献   

12.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8月18日至21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杨向奎、任继愈、颜道岸、褚斌杰等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美、日、韩国的121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墨经数理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96篇。 会议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一、《墨经》是古代自然科学的经验总结和积极创造 有学者指出,《墨经》的确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块瑰宝,它在数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有“1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代是中国思辩学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战国诸子思辩景观。就思辩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言,《庄子》和《墨经》之文体现出当时思辩的最高水平,成为战国思辩文章的典型之作,但二者又存在着实质的不同,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庄子》思辩和传统意味浓厚的《墨经》思辩,昭示了战国思辩乃至此后思辩学术和文化发展的两个趋势和方向,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沈有鼎研究先秦名辩学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有鼎先生(1908-1989)从3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晚周辩学,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没有停止在这个领域里的探索。他出版了《墨经的逻辑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墨经》、《公孙龙子》和古代辩者的论文,还多次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讲授先秦名辩思想的课程。沈先生在先秦名辩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推动了这个领域研究的进步。进入9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回顾本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特别是反思百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得与失。在此,探讨沈先生研究先秦名辩学所遵循的原则和所运用的方法,也许是有意义的。沈先生引…  相似文献   

16.
《墨经》首条“故”论因果律。《经说》把原因分成小故和大故两类。小故为正因,大故为负因。《墨经》因果思想源于对人事因果现象的抽象,所以带有人事因果的特点:强调负因的作用。这种对原因的正负两分法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分类;也根本不同于霍布斯的“必要原因”与“充分原因”。  相似文献   

17.
《墨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它包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逻辑学的精深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仅对《墨经》中逻辑学说的特征作点探讨。 逻辑产生于论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我国先秦时期逻辑学说,概莫能外。 庄子反对辩,主张不辩。他在《齐物论》中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相似文献   

18.
曾立格 《心理学报》1983,16(1):31-38
《墨经》是一部以阐述逻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不少珍贵的心理学思想。例如它对于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论述,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富于心理学色彩。本文试图从《墨经》或《墨辩》中所涉及的有关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和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论述,探讨其心理学意义,并给予尽可能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它在我国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上究竟做出什么贡献和处于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用于早期中国哲学的这一常见但却值得商榷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一书(下称《评述》),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这部书由辛冠洁、丁健生同志主编,于首奎、王明、王国轩、王维庭、刘长林、刘宏章、刘起釪、辛冠洁、李养正、李曦、张立文、张烈、余敦康、赵宗正、胡平生、钟肇鹏、褚斌杰(作者系按姓氏笔划排列)等人合作撰写,分为三册,共计七十万余字,评述了《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六韬》、《墨经》、《孝经》、《阴符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