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聚焦错觉是个体在进行情感预测时,错误地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聚焦错觉是造成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其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直觉预测和可得性模型.聚焦错觉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情境因素、个体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其应对策略主要有去焦点化和情感平均.未来的研究应从聚焦错觉与忽视情绪适应的关系、聚焦错觉的产生根源以及聚焦错觉与其他聚焦效应的关系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去焦点化是指通过操纵个体对焦点以外的非焦点事件或因素的关注, 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个体认知判断和情绪影响的一种策略。如何利用去焦点化减少聚焦错觉对体验幸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提升体验幸福, 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 可以通过去焦点化策略, 减少个体对不同类型消极情绪的聚焦错觉, 以达到提升体验幸福的目的。其心理机制可从注意分散假设和情感加工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 (1)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2)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 (3)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思维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晓伟  刘丹  牛燕华 《心理学报》2020,52(10):1168-1177
人们在决策前需要对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测。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事件对情感的影响, 这被称为影响偏差。本研究从双系统理论出发, 考察了分析思维是否会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实验1(采用图片启动)和实验2(采用语言流畅性任务)考察了分析思维对影响偏差的影响, 并分析了情感预测程度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现场中以真实的决策(生育二孩)为例, 考察了分析思维启动对情感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会降低情感预测强度, 进而降低影响偏差。  相似文献   

4.
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预测是预测将来的情绪状态。情感预测时会表现出各种偏差, 例如免疫性忽略、聚焦错觉和共情鸿沟。本文从认知–体验自我理论和心理模拟的角度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整合, 对情感预测偏差的个体差异和矫正进行了分析。情感预测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从心理-行为机制、进化机制和脑机制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放松训练对心率、T波幅度、心算成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放松训练对正常状态和心算应激时心率、T波幅度的影响。实验组接受放松训练,控制组不接受放松训练。结果发现:放松训练使身体常态时的心率显著降低,对心算应激时的心率和T波无显著影响;放松训练降低了心算时心率和心算错误率的方差;实验组的心算速度快,与控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幸福体验与其关注的焦点密切相关。研究1采用图形聚焦范式,结果发现个体在情绪体验中出现聚焦缺失的聚焦错觉现象,聚焦缺失组个体的总体幸福体验低于非聚焦缺失组;研究2通过启动范式操纵被试的聚焦缺失程度,结果发现,高聚焦缺失个体的情绪幸福比低聚焦缺失的个体更低。2个研究结果发现:聚焦缺失是导致人们低幸福体验的根源,聚焦缺失使人们高估缺失所占整个生活比例,出现"缺失放大"现象。研究将聚焦错觉从"情感预测偏差"领域拓展至"当下幸福体验"领域,同时从聚焦"实物类匮乏"跨越到聚焦"抽象性缺失感",并初步揭示出"缺失放大"机制,未来或可进一步探讨聚焦缺失影响幸福体验的"缺失放大"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前需要对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测。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事件对其情绪的影响,这被称为影响偏差。本研究从自我调节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了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对情感预测中影响偏差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在积极和消极情景中考察了调节定向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实验3和实验4分别在消极和积极情景中考察了调节匹配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中,促进定向个体比防御定向个体出现更大的影响偏差;在对消极情感的预测中,防御定向个体比促进定向个体出现更大的影响偏差。(2)调节匹配比调节不匹配条件下,个体会出现更大的影响偏差。因此,情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是个体实现目标的一种自我调节策略,会受到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正念对睡眠质量与日间警觉性的影响,本研究将参与实验的被试分为正念组与控制组,在八周训练前后,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精神运动警觉性测试(PVT)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正念组的后测FFMQ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后测PVT任务反应时、反应延迟数与完成任务的疲劳自评差值显著低于前测,控制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2)正念组的前测PSQI睡眠障碍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前测,而两组后测差异不显著。研究证明,正念训练可以提升个体正念水平与日间警觉性水平,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体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孙琳  段涛  刘伟  陈宁 《心理学报》2021,53(11):1203-1214
基于真实考试和实验室模拟情境, 考察特质正念对初中生学业情绪预测偏差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存在情绪预测偏差; (2)特质正念影响情绪预测偏差, 特质正念水平高的初中生情绪预测偏差相对更小, 反之则更大; (3)注意聚焦在特质正念影响情绪预测偏差中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正念的“扩大-联结”解释模型, 推进了学业领域情绪预测的研究, 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切实的教育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初中生学习中是否存在情感预测偏差及学习能动性信念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实验一首先考察初中生学习行为中是否存在情感预测偏差,实验二和实验三分别在实验室和真实情景中考察学习能动性信念对初中生学习行为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学习行为中存在影响偏差,高估了积极和消极学习结果对情绪的影响。(2)学习能动性信念强的学生比学习能动性信念弱的学生对积极学习结果的情感预测偏差更小,对消极学习结果的情感预测偏差更大。  相似文献   

11.
以162名员工及63名其直接领导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领导的调节聚焦对下属创新和组织承诺的影响及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领导的促进焦点可以正向预测下属的创新,且心理授权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领导的预防焦点对下属的创新没有显著影响;(2)领导的促进焦点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分配公平为中介正向影响下属的情感承诺,领导的预防焦点正向影响下属的持续承诺。  相似文献   

12.
采用2(自恋故事vs.中性故事)×2(威胁情境vs.表扬情境)的被试间设计对162名大学生的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与中性故事组相比,自恋故事能够显著激活被试的状态自恋水平;(2)与表扬情境相比,威胁情境中自恋激活组个体的攻击意向显著高于中性故事组,说明状态自恋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3)状态自恋通过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预测攻击行为;(4)从总体上来说,知觉到的威胁既可显著直接预测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愤怒情绪间接预测攻击行为。对自恋激活组,状态自恋可以通过影响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攻击行为;对中性控制组来说,这种关系则不存在。本研究结果证实,状态自恋的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面对消极反馈时攻击行为产生的认知情绪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高职学生常见的自信心缺失为出发点,选取同专业同年级的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为期10周的拓展训练和排球训练,研究基于元认知理论设置的拓展训练对于提高高职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实验前两组被试在自信心各因子和自信总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在接受拓展训练后各个维度均有提高,尤其在学业表现、外表自信、社会交往、心境四个分量表及量表总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课程结束时被试对小组成员的满意度很好,对自己自信心的评估有显著提高。因此,基于元认知理论设置的拓展训练课程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以及其中介机制,采用了两轮最后通牒博弈提议者实验任务,第一轮测量分配方案被接受和拒绝的情绪预测偏差,第二轮测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影响公平决策;(2)公平感知在提议者情绪预测偏差与公平决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提议者对积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降低其公平感知,进而降低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提议者对消极结果的情绪预测偏差,会提高其公平感知,进而增加其分配方案公平性。  相似文献   

15.
传递生物体运动信息的生物运动在工作记忆中有着独立于一般视觉客体的存储空间。尽管研究发现电子游戏训练可提高工作记忆(如一般视觉客体)容量,但尚未有研究探讨游戏训练对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Kinect体感游戏训练,首次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实验中控制组被试与实验组被试均先后做两次生物运动记忆实验,但实验组在第一次实验后进行为期14天的体感游戏训练。结果发现,尽管生物运动工作记忆绩效在后测时较前测有显著上升,但是游戏训练并未显著提高实验组的记忆绩效,说明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并不受体感交互游戏训练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宽恕干预对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拒绝敏感性的作用,本研究将18名高拒绝敏感性农村留守儿童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为期六周的团体宽恕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与宽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2)在前测数据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后测和追踪数据中,实验组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3)在干预之后,实验组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显著下降,并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控制组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宽恕干预对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拒绝敏感性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其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图片与文字激活技术考察理想瘦内化对女大学生身体满意度的影响,为改善女大学生身体不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1)控制组和实验组在状态身体满意度和状态身体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对身体词的反应时上有显著差异;(3)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对积极身体词的反应时并无显著差异;(4)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对消极身体词的反应时上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理想瘦内化对女大学生身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静  陈巍 《心理学报》2016,(8):933-945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觉的变式,考察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实验2引入距离参照系,考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同步性还是距离都会对虚拟手错觉中的拥有感产生影响,即同步比不同步条件下、距离近比距离远条件下拥有感显著;(2)不同的距离参照系对同一位置的拥有感体验影响差异显著,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会减弱错觉而先远后近的呈现方式则会加强错觉。这一发现与身体拥有感是受稳定的身体意象调节的假设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姚尧  陈晓湘 《心理学报》2020,52(4):456-468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热量食物摄入导致的能量正平衡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健康目标启动能否以及如何降低高热量食物的消费, 提高低热量食物的消费。结果发现:(1)健康目标启动能够显著减少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消费, 增加对低热量食物的消费。(2)对食物的情感预测分别在健康目标启动减少高热量食物消费、增加低热量食物消费中起中介作用。因此, 健康目标启动可以通过降低(增加)对高(低)热量食物的情感预测来帮助人们减少(增加)高(低)热量食物的选择和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