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张今之《周易研究》和《气功》杂志,均有文说“阴阳鱼”之图形,先见于南宋张行成《翼玄》一书。今见之《翼玄》书中确有此图,引者是为有据(见图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后刊刻张行成之书中附有此图,就说它一定出于南宋时代,而是...  相似文献   

2.
《周易》一书,西汉以来冠于“群经”之首,备受学者推崇。清人皮锡瑞尝云:“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经学通论》)此言或有一定依据;但作为一项学术研究的课题,则应当认真考辨历史上的种种既有成  相似文献   

3.
所谓“管子学”,是从清代张佩纶所著《管子学》一书的书名借用来的。在我看,它比张佩纶的书,应该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管子》之书及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管仲其人和《管子》其书的关系;(3)《管子》在先秦、两汉及后世的深远影响;(4)《管子》版本的流传、演变和校勘;(5)研究《管  相似文献   

4.
「易传」道论研究李祥俊《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管子》中的精气论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名为《管子》,却并非管仲一人所著,其思想内容十分庞杂,上自春秋,下迄战国的社会生活,书中都有反映。诚如南宋叶适所指出的:“《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莫知谁所为。”(《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五)但经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6.
当今学术界对程朱易学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言朱熹易学继承程颐的学风而形成.一育程朱二者是敌派。对程朱易学的关系.尽管学术界的看法相距甚远。然而对其问具体的异与同.似乎至今尚缺专论。笔者以为.两贤对《用易》其书性质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治易方法及其体例自然相异。伊川认为《周易》是明道之书。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其解说;朱熹则以《易》为卜筮之书.而以之解说《周易》之本义。但伊川也不曾否定《易》有卜筮之用,朱熹亦未尝言《易》中毫无义理。简言之.两贤易观中宾主相反而已。  相似文献   

7.
《管子》一书和稷下之学的关系怎样?这是《管子》研究和稷下学研究都要触及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反过来也将促进两大课题研究的深入,并有助于正确估价《管子》及稷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一、《管子》非稷下论文集《管子》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的管仲所著,实则“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这已成  相似文献   

8.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基督宗教的经典巨著,也是一部伟大的 文学作品。自中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有“惟一的书” 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 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 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与世界上许多信仰基督 宗教的民族至今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圣经》包括《旧 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天主教在《新经》 和《古经》之外还包括《次经全书》)。《旧约》共39卷, 分成四类:古经、历史、文苑和预言。其中“历史”12 卷,写的是以色列民族的形成与兴衰的…  相似文献   

10.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化,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1)
<正>拉斯金(John Ruskin)说:"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辞之书、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两部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1]以画记史,寓史于画,《顺治帝迎接五世达赖喇嘛图》作为清代西藏重要的历史题材壁画,直观再现了顺治帝在北京南苑迎接五世达赖喇嘛的场景。  相似文献   

12.
一、《管子》书非管仲作之原因晋博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唐孔颖达亦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正义》,《左传·庄公九年》)杜佑指略序曰:“其书载管仲将没对桓公之语,疑后人续之。”(王先谦校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引)宋代学者,发现更多之疑问,非但认为《管子》非管仲所作,且更大胆地推测其为何时何  相似文献   

13.
《管子》诸家韵读献疑汪启明明人陈弟说:"古人之书亦皆有韵,不特《诗》也。"(《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清代学者孙星衍进一步称:"周秦之语多相谐。"(《晏子春秋音义》卷上)《管子》一书,也有这个特点。王念孙在读到《管子·心术上》时.还特别强调"此篇中多...  相似文献   

14.
杨联涛 《天风》2022,(1):27-28
在绝大多数信徒的心目中,《启示录》是一卷神秘、难解之书,人们认为这卷书是在讲未来的事,因此很难读懂,也不能随便去解释,教会的讲台不多讲,信徒也多不去仔细阅读.而另一种对《启示录》的认识则是:认为这卷书除1章是在讲过去的事之外,从4章起直到22章都是对主再来前的最后阶段将要发生之事的预言,从而竭力想搞清楚主再来前的相关事...  相似文献   

15.
宋祚胤先生继82年出版《周易新论》之后,87年又出版了新著《周易译注与考辨》。这两部书的构想都是建筑在《周易》是非卜筮之书这一基本观点之上的。论者的动机很好,希望以马列主义为武器,对这部深奥的古籍,进行解剖,还它以本来面目。但客观上恐怕适得其反,在它原有神秘色彩之外,又罩上了一件炫人眼目的新装,使人更加  相似文献   

16.
羯陀奥义书     
印度最古老的圣典是吠陀经典。吠陀之后是婆罗门祭师们编纂的《婆罗门书》,附于其后的义理解释之书是《森林书》,附于《森林书》后的是《奥义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5世纪。其作者多半是一批怀疑吠陀祭祀有效性的智者。《奥义书》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宇宙的本质或本原。印度人相信,只要人的思想能够把握宇宙的本质,人就能与本质合一,从而获得解脱。死亡也是《奥义书》的重要议题。这里《羯陀奥义》既论及死亡之神阎罗,也论及最高的真实与宇宙本原。读者只要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吸引着出现于稍后一些时候的佛教智者们。这部奥义书很短,译文明白通俗,这是因为英译者已经先行疏解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宋代内丹家“皆祖述钟吕”,盖有取于此书。然时人常推尊张伯端的《悟真篇》,殊不知张伯端语多恍忽,了不将功法示人。明代天师张宇初即评说:“张之书多文而隐”①。而《灵宝毕法》则不然,名曰《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唯因“秘传”,反将内丹功法诀要“泄露”无遗。如所周知,普通内丹书不但含混、模糊,且多用隐名,而《灵宝毕法》一书不仅讲具体功法,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释。此二者均属罕见之举,亦为本书的特色,对于修道者颇具操作意义。《灵宝毕法》相传为钟离权得之于终…  相似文献   

18.
《管子》是管仲及其学派的作品。早在二千余年前,司马迁就根据《管子》之书指出过,管仲“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这段话含义有二,一是认为《管子》书中蕴藏了丰富的辩证法,二是这种辩证法与治政活动紧密相联。可以说,司马迁的以上评论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管子》辩证法的特征。本文试图对《管子》的辩证法(包括思想与方法二方面)作具体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周易》虽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但是书中却记录有大量的古代礼仪场景与活动,而这些礼仪场景与活动,彰显了先人的祭祀礼仪与天子之孝、朝聘礼仪与敬让之孝、丧葬礼仪与事亲之孝等各个层面的孝道观念,从而丰富了《周易》所具有的礼仪属性与孝道思维。  相似文献   

20.
《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比。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易经和易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朱伯■教授所说:“传是对经的解释,但其解释.不是《易传》的作者凭空臆想的,而是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