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我国穆斯林传承伊斯兰教重视人才的理念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有益实践.明朝中叶,中国穆斯林创办经堂教育,将伊斯兰教教育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伊斯兰教专门人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兴办新式伊斯兰教教育,提倡中阿并授,兼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传统经学的奠基人胡登洲太师诞辰500周年。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逐渐形塑了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本土经学人才,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学派,  相似文献   

3.
中道,即中正之道。中道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是穆斯林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古兰经》、圣训中蕴含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本文就中道的内涵、穆圣立法原则中的中道精神,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实践中的中道路径,对伊斯兰教的“中道”内涵与实践做一浅识。  相似文献   

4.
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话语体系,是指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目标、理念及表达方式共同建构起来的体系。从《经学系传谱》来看,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目标就是经师的培养、经书的引入与阐扬,培养教门意识。这些内容有助于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调研数据对我国伊斯兰教都市化进程及阶段性特征作了明确划分,对西北教派门宦、中原经堂教育、江南"以儒诠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予以客观分析;并指出都市化带来的穆斯林社会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事务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经学传统文风小议纳国昌我国清真寺经堂教育,历来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基本教育体制。自16世纪(明末)在关中“八百里秦川”兴起,继而辐射向南北各地,结合不同地区的特色,自成体系,承先启后,兴灭继绝,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经师,他们生平以弘扬圣教为已任,不求闻达,无...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一批成熟的伊斯兰教典籍翻译家,他们运用意译、直译、音译等译经方式,采用文言体、古白话、经堂语等语体,将伊斯兰教典籍翻译为汉语。它们不仅是近代汉语研究不可或缺的语料,也是较早经堂语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不仅是维吾尔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中,经堂教育的倡兴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文肯定了早年苏非派对经堂教育的影响以及后来排斥其影响的必然性,介绍了苏非著作列为经堂读本以及经师和经生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受苏非主义影响的情况,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中一度出现的教争现象,探讨了苏非著作作者的道统(或教团归属),进而得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马成明 《中国宗教》2019,(10):80-81
近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中国化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各界围绕宗教中国化义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实践宗教中国化之路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讨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化加剧过程中社会思想相互交融的积极主动回应。2019年6月,高占福研究员和敏俊卿博士共同完成的《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内容上在宏观概述了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与实践后,从7个部分具体展开论述,包括: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历代中央政府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伊斯兰教育和思想文化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习俗的中国化、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以及新时期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显然,这是一本系统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述著作,既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引未来。  相似文献   

12.
<正>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话语体系,是指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目标、理念及表达方式共同建构起来的体系。从《经学系传谱》来看,内地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目标就是经师的培养、经书的引入与阐扬,培养教门意识。这些内容有助于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一、经师的培养有助于穆斯林与主流社会的沟通从明朝开始,除信仰之外,内地穆斯林的建筑、姓氏、语言、婚姻、服饰等方面,更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那么,内地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际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主流思想、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经堂人才培养机制、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经师经生现状及经堂教育的转型、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应始终坚持哈奈菲教法学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马图里迪教义学派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经过历代先哲、经师总结和传承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根本思想和传统,秉持温和适中、不偏不倚的主流思想。传统经堂教育应放眼世界、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有关学科,重视后继人才培养和地区经堂教育健康、良性的发展,巩固并完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这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义学源自"凯拉姆"一词,是穆斯林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阐释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伊斯兰教传统学科。伊斯兰教义学一直为中国穆斯林所重视,是明清以来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学者对于伊斯兰教义学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其研究方法局限在于"哲学研究"的框架内。自2000年进入"发展-转型"期以来,伊斯兰教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一批新成果,而且逐渐正视伊斯兰教义学的宗教特质,而不再单纯局限在哲学研究范围内,其中一些研究体现出教内人士教义学研究特有的宗旨与关怀。其他传统伊斯兰教以及现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对当代伊斯兰教义学及教义学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但这些挑战蕴含着两者自我超越与自我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南有达哈北有王马:四大阿訇──近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传承者[台湾]哈吉·艾布伯克·贾福康前言"四大阿訇"者,亦即为余前所著明清四大经学家(见《中国穆斯林》杂志1996年第1期)之姊妹篇,此四大经学家与四大阿訇,前后共历约四个世纪,按经堂教育创自胡登洲(...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0月12日(农历八月廿八日),是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建人胡登洲太师逝世388周年。西安化觉巷等地一些清真寺,于10月11日主麻日,在礼拜殿诵《古兰经》、赞圣,宣讲胡太师对中国伊斯兰事业的贡献和品德情操。 胡太师创建的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在当时,经堂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教育方面走过了经堂教育———学校教育———专业学院教育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育体系。如果从16世纪中叶经堂教育出现算起,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4世纪,中国境内的清真寺...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提倡伊斯兰教正信、抵制极端思想的背景下,我国教界和学界就如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道思想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见仁见智的文章和论著,深化了对这一论题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拟从宗教文化视角,就中道思想在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临夏在中国伊斯兰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度曾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随着临夏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堂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如何对临夏的经堂教育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使其既发挥传统优势,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这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关键所在,这正是本文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