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中,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只有深入研究道教,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日本和西方学界,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陆较早对道教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人三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断探索,当前中国的道教研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北京东岳庙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道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如何缓解物质富裕与精神贫乏这种失衡的状态?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我们如何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推动新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鄢 《中国宗教》2023,(10):78-79
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相融合,经长期发展,最终演化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承、融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道教产生于中国 ,在历史上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① ,在近现代还传播到欧美等地。对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扬。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感到 ,把道教作为一个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无论对于道教本身的认识 ,还是对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视角。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起来 ,是个体系庞杂、支脉繁多的宗教 ,此种观点 ,可以元代学者马端临为代表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 ,…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1995,(3):30-33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犹如汪洋和大海。中国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洋、道教文化则是这大洋中的一片辽阔的大海。  相似文献   

10.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也是两岸道教界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道教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传统宗教。千百年来,道教文化与儒家和佛教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打上了鲜明烙印,  相似文献   

13.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 的转折。这一转折对各种宗教都是严峻的考验,传统宗教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和改善自身,否则很难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急速转型的时代中发展和立足。2002年11月5日至7日,“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举行,传统道教的现代转型,成为与会的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道教作为我国本土产生的源远流长的古老宗教,其教义思想有很多合理、积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于维系民族精神,稳定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任何一种宗教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宗教信仰之花开在美丽缥缈的天国,宗教组织却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尘世,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17,(10):11-13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传统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佛教、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做好佛教道教工作,不只关系佛教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伟大祖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各个宗教都必须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道教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道教是由出家全真派道士、散居正一派道士以及信教居士所组成的一个宗教整体。在中国几个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更需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只有努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有利于道教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才有利于道教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历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至今仍统治着世界广大地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1800多年前,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乃至政治经济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还传播到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典籍更是远播欧美。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要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思想、科学文化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全面总结和继承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道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深深扎根在华夏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道贵德,它是东方智慧的根源;它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宗教;是世界上最珍爱生命及最尊重女性的宗教。道教倡导少私寡欲、志气淳和、见素抱朴的心境,无为而治、宁静祥和的社会观,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  相似文献   

19.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宗教、哲学、文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均有不容忽略的重要影响.对内丹学充分研究和认识,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道教得到恢复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道教宫观得到修复,道教人才得到培养,道教文化得到弘扬。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古老的道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笔者深感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道教的发展历程,参与了道教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道教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是道教文化建设的空前繁荣,促进了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和总结我国宗教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