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中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 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繁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具有东方色彩的辩证法。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索取”,老惦记着“占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4,(2):47-47
提起无锡若瑟安老院,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很开心。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乐园。安老院的宗旨就是让老人们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托”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老年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两个:“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本文着重讨论“老有所为”的问题.这是一个随着离退休制度的开始执行而显得比较突出的课题。“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还是社会的包袱?”“老年人能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成为人们思考的中心课题。不少同志  相似文献   

4.
林求真 《天风》2001,(9):33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生七十今不稀”。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银发浪潮,惊涛拍岸”,老龄问题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如何发扬我国固有的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颐养天年”是家庭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基督教会该如何融入社会,服务人群,发扬“上帝是爱”的教义,在尊老敬老的事业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莆田市“尊德安老院”。  相似文献   

5.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朱哲“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广〈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家训”应该如何教育子女?读一下《傅雷家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育子女首先要碰到怎祥看待子女,如何认识教育子女的问题。这是教育子女的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受传统的影响,有许多人把子女仅仅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好子女只是为了光宗耀祖,老来有所寄养,得以享清福。傅雷认为;子女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人民。“园丁用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  相似文献   

7.
“幼时丧双亲,中年丧配偶,老来丧独子”,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三大不幸”。其实,老年丧偶更是不幸之中的大不幸。俗话说,“年轻夫妻老来伴”,人到老年失去伴侣将是何等的痛苦!对生者来讲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有的是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的是悲痛欲绝精神崩溃,时间不久即随配偶而去。英国学者雷斯等观察903例近亲  相似文献   

8.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种社会历史状态,还是属于认识论范畴?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意味着不存在“盲目的必然”?我国理论界在这些问题上见解很不一致。本文作者就以上这些问题,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论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当前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解释提出了批评。发表此文,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遗产之一。马恩在很多重要著作中都论述了社会结构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上升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实施教育这一课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本世纪初就已开始,近十多年来更是一个热门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他们从医学和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得出独生子女在性格方面必然比非独生子女差的结论。二是认为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他们同广泛的家庭环境联系起来认为独生子女并非“天生”、“必然”具备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前一论点停留在独生子女本身的研究,后一论点注意用联系、发  相似文献   

12.
转型社会国民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国民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民性”,即一个国家成员长期形成的、符合该国国情的人格和行为方式的特征。显然,在“国民心态”中必然地“烙”上了一个国家成员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痕迹”;二是“国民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心理。一个发展中的社会的“国民心态”必然反映了该社会发展中的特征。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转型社会。显然,中国的国民心态也发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以下简称“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 ,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 ,“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两个必然”的客观依据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大量外资纷纷涌入,非国有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资本力量必然对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影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已被消解。中国社会结构将走向何方成为当代世界焦点问题之一。有人认为中国大陆既然出现了资本,资本必然产生雇佣关系,因此阶级斗争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一些研究者回避“阶级”一词,将“阶层结构”作为中国的主导性社会结构。各种貌似有理的“阶级阶层分析”纷纷登场。然而,遵循马克思的资本逻辑的分析范式,我们将会发…  相似文献   

15.
戴震认为,人欲与天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与必然的问题,欲、理之极致便是自然、必然。自然情欲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凡事为皆有人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所谓“必然”,实际就是指“理”。“必然”不是孤立的,它始终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是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发挥和适当调制,即所谓  相似文献   

16.
《世界哲学》2010,(2):F0003-F0003
应用哲学在当代西方正日益为哲学界以及整个社会所关注。这里的“应用哲学”概念包括了通常所说的“实践哲学”、“公共哲学”等,是指直接关系到实践领域问题的哲学研究,它表明,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许多话题都可以用哲学分析和批评的方法加以处理,这些话题必然直接涉及到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季剑虹 《天风》2007,(13):10-11
“他”与“我”从直观讲是指主耶稣和施洗约翰,不指他人,但从宏观讲“他”与“我”是一个代名词,是客观事物的代表,“兴旺”与“衰微”是他们发展的不同趋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虽然这里的“直观”与“宏观”从本质上讲是不矛盾的,但是有所不同的,他的亮点和亮光的程度是不同的,终极果效也是不同的。耶稣说:“我就是  相似文献   

18.
李退溪对王阳明的批判,是朝鲜阳明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从心灵哲学看,王阳明与 李退溪的观点分别代表了对行为主义的反对与辩护。按照王阳明,孝行不必然伴以孝心,他 把那种有孝行而无孝心者称为“扮戏子”;按照李退溪,孝行必然伴以孝心,无法想象一个 人有孝心却无孝行,或有孝行却无孝心。王阳明的论证对行为主义构不成威胁,并且他本 人最后也倒向了行为主义。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新词典对Opinion 的译义是“意见、看法、主张、见解”,我是采用这个意义写这篇“看法”的。所以牵涉面广,内容也就必然肤浅。所谓“必然”自然是指主观的“必然”,因为偌大一个题目,就我目前的条件,拳已多年不练,精力早已不济,显然不可能对这个问题作详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专题讨论”栏从本期起,分期刊出一组有关“基督化家庭”的文章。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又称“细胞”),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强调家庭。我们基督徒要发光作盐,为主作见证,必然要先从家庭做起。今天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来自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基督徒当如何面对?基督徒的家庭信念是什么?基督徒应当有什么样的家庭见证?这是本期以下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盼望读者对本刊的“专题讨论”予以留意,让我们都来关心、建立基督化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