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人汉语阅读中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以32名老年人为被试,采用边界范式考察被试从视觉的副中央凹处获取信息的类型.结果发现,老年人只能从副中央凹预视中获得汉字的字形信息,而不能获得汉字的语音信息.这表明:老年人在预视中只能提取字形信息以加速汉字识别,而语音信息没有发挥作用.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老年人阅读效率低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2.
语义预视效益(SPB)对于揭示阅读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提取高水平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SPB的产生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同时操控预视词的合理性和语义相关性考察了二者对汉语阅读中双字词SPB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理性主效应显著,合理预视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不合理预视;语义相关性主效应不显著,未发现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语境匹配假说,进一步说明了汉语阅读中预视词的合理性对SPB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4.
闫国利  陶佳雨  孟珠  姜琨 《心理科学》2019,(4):997-1003
聋人听觉受损后,在低水平的视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这种增强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高水平的汉语认知加工任务中?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究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对聋人读者合体字N+1预视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合体字N+1语音和语义预视效益。研究表明,副中央凹注意增强促进了高技能聋人读者N+1预视信息的获得。  相似文献   

5.
采用句子为阅读材料,变化句子中一个单字词形成语义连贯与语义违背两种实验条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探讨中文句子阅读中预视效应的产生是否受语义信息的影响。实验一运用自然阅读范式,考察当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信息被读者直接注视时,读者眼动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种条件下,读者的眼动模式在目标位置立即产生差异,违背条件下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说明中文句子理解中语义加工可以进行得十分即时。实验二运用边界技术,使实验一的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关键字只呈现在预视位置上,当读者的注视点越过边界时,两类预视字均变为另一个与句子意义连贯的目标字。结果发现,语义违背预视条件下,读者对预视位置将进行更长时间的加工。上述结果表明,中文句子阅读过程中,语义信息可以对预视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汉语的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等方面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眼动研究,同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呈现随注视变化的边界范式(boundary paradigm),操作目标词的语境预测性和预视类型,考察高、低阅读技能儿童在词汇预视加工中语境预测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高、低阅读技能儿童对语境预测性的使用在发生时程上存在差异,高阅读技能儿童从词汇副中央凹预视加工阶段开始利用语境预测性信息,而低阅读技能儿童则在加工晚期更加依赖语境预测性信息,符合预测编码框架理论对儿童语境预测性效应差异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增量呈现文本范式操纵预视类型,并同时操纵目标词语境预测性,考察了预视对词汇加工中早期语境预测性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预视类型和语境预测性不存在交互作用。无论有没有预视信息,语境预测性均对早期词汇加工产生了影响。实验2采用※预视创设了更接近自然阅读的文本呈现模式,再次发现语境预测性效应不受预视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境预测性对阅读中词汇加工的影响并不依赖于与目标词相同的预视信息,在没有预视信息情况下同样会表现出语境预测性对词汇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锦绵  余程晨 《心理科学》2021,(5):1081-1088
本文试图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调整目标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操纵目标词上注视点的眼跳发起位置,考察该变量对预视效应的影响。主要结果发现,和目标词上注视点的眼跳发起距离近的条件相比,眼跳发起距离远时凝视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的预视效应更大;但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一种阻碍效应。虽然“预视效益”这个词常用来代表预视加工,它实质包含了预视促进和阻碍两种不同的加工。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大家理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加工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及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眼动技术, 从阅读知觉广度和副中央凹预视效益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获得信息的情况。实验一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一次注视获取信息的范围, 即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二采用边界范式进一步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觉广度范围内, 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研究发现, 大学生读者知觉广度范围较大, 能够在副中央凹预视中获取字形和语音的信息, 而小学生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小, 在副中央凹预视中仅能获取字形的信息。上述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学生在注视时, 获取信息的范围及在副中央凹预视时获取信息的类型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指当读者正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 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或词n+2)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信息, 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探讨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机制, 成为阅读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进展, 包括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范式, 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的信息类型、不同类型信息预视加工的时间进程, 以及空间上获得预视信息的范围。最后提出中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作注视点右侧文字的掩蔽范围和掩蔽单元,考察中文阅读的预视效应和词切分现象。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以词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的文字,发现词 n 右侧文本掩蔽(条件1)、词n+1右侧文本掩蔽(条件2)和词n+1掩蔽(条件3)均显著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条件2剥夺了词n+1以右文字的预视加工,同时提供了词n+1的右侧边界线索,结果导致总阅读时间增加,并减少基于单词的平均凝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处理方式,以不提供词边界的双字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文字,结果发现掩蔽条件对阅读的影响程度甚于实验一,条件2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显著高于控制条件。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见,中文读者能够切分出注视点右侧的第一个词汇,并以词为单元识别词n和词n+1处的汉字,在注视词n的时间内可加工到词n+2处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吴俊  莫雷  冷英 《心理学探新》2008,28(2):41-48
该研究使用眼动研究中的“边界”技术范式,材料中的关键词为前两个字为双字词的三字词,如“服务员”,和非三字词,如“服务体”,考察可能存在的中文词汇切分策略对眼动时间指标的影响。实验使用2×2被试内设计,第一个因素是三字词的词频:高频和低频,第二个因素为不同词频条件下的非三字词基线。实验结果是三字词预视条件下的注视时间短于非三字词预视条件下的注视时间。结果表明自然阅读中的词汇切分策略确实存在,并且可以在眼动的时间指标上表现出来,结果还暗示在词汇切分过程中,读者在心理词典中对三字词的搜索是必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年老化影响中文阅读中词汇加工过程的特点,包含两项实验。实验一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词频效应上的差异,实验二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语境预测性效应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相对于青年读者,老年读者注视目标词汇的时间较长、再注视回视较多、跳读较少;(2)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眼跳参数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对目标词汇的总注视时间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显著;(3)在所有注视时间指标和回视概率上,均发现年龄组别与语境预测性影响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中文老年读者阅读时的词汇加工效率低于青年人;中文阅读中眼跳策略与词汇加工的年老化模式有语言特殊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 三种预视条件: 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 词类违背条件和词类不违背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概率没有显著差异, 即无词类信息的预视效应。该结果倾向于支持序列注意转移模型, 眼动控制模型的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灵活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