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用追踪录音方法记录5名半岁到3岁半幼儿获得人称代词的过程。结果表明:汉语儿童一般在1岁半到3岁半这期间逐步掌握人称代词,顺序是从“我”、“你”到“他”。研究二用实验方法探讨28名3—4岁儿童掌握单数人称代词的情况。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人称代词获得有一个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对人称代词的掌握已比较完善。在以上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汉语儿童人称代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笔者不经意中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代词上上些有趣的差异。试归纳如下: ——口型之别。汉语中发“我”的音开口度很小,显得非常自谦,毫不引人注目。其他如“吾”、“余”甚至方言中的“俺”、“咱”等,均是如此。“你”“他”音时,口型才依次张大。而英语中的“I”发音时口张得特别大,显得有些当仁不让,惟恐他人忽略自己,而讲“you”、“he”、“she”时口型则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3.
幼儿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二岁半至五岁半的儿童理解人称代词‘我’,‘你’,‘他’的指称意义的发展情况。要求被试在不同语言情境下辨别说话者所讲的‘我’,‘你’,‘他’所指的是谁。共有两项实验。实验Ⅰ,被试作为其他三人交谈时的旁观者;实验Ⅱ,被试本人参加三人交谈,并分别担任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结果表明:(1)二岁半到四岁半的幼儿对人称代词指称意义的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岁半和五岁半之间无显著差异;(2)幼儿对三个人称代词的理解水平是‘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3)幼儿在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称意义时,还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参照点。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们”是粘附在人称代词或者表示人的名词后表示复数的。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却不用“们”,如陕西商县话就采用声调变化来表示单数和复数的对立: [ηγ~(53)]我——[ηγ~(21)]我们 [t~-a~(53)]他——[t~-a~(21)]他们而不表示人的名词也常常可以加“们”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胜苗族人话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哩”,其意义与用法复杂。它既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表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又可作为部分名词、人称代词的后随成分,与名词结合表示事物名称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称代词结合表复数形式,具有特殊的构词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谈判确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调整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我们想通过对一实例的分析来说明谈判双方利益分布的一种逻辑类型。一顾客到某个体商店买一件连衣裙。卖方要价48元。买方说“太贵了!”转身欲走。卖方连忙说:“你不如穿上试一试,如果合适的话,我可以考虑便宜一些。”买方试完衣服后,卖方又说:“这衣服你穿上太合适了,你说个价吧!”买方思索了半天说:“45元。”卖方爽快地说:“45元,我卖定了!”于是双方以45元达成协议,彼此都很满意。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买卖双方就价格问题,有各自的立场,买方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方则相反。在交易中,  相似文献   

7.
儿童英汉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陶沙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223-228,240
以120名母语为汉语的四、五年级小学儿壹为被试.探讨英语和母语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的关系.结果表明: (1)英语和母语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英语口语词汇产生对英语音节、首音一韵脚和音位意识具有显著的独立预测作用,英语口语词汇理解对英语语音意识的独立贡献性不显著. (3)汉语口语词汇产生对英语音节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汉语口语词汇理解对英语音位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英语音节意识,也可以通过汉语语音意识的中介发挥间接作用:汉语口语词汇理解则完全通过汉语语音意识和英语口语词汇产生的中介间接作用于英语旨位意识.  相似文献   

8.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发胖是女人的天敌。你想想:置身于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时装店,试了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衣服,却硬是没有一件适合自己。这不能怪衣服的号码太小,只能怪自己的身材太肥。 衣服就算有大号的,能穿上又能怎样呢?反正就是没有苗条人穿上好看、够味。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得赶紧着手办一件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反身代词“自己’、别称代词“人家”和总称代词“大家”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要比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更多。而且三个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组合的范围、语法结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就其组合的分布情况和可能组合构成的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变化进行考察。我们把单说与在句中加“的”与不加“的”作为考察的基本条件,另外,为节省篇幅,对名词不再单独分类,分析中附以交代。 1、“自己、人家、大家”+专名单说:※自己蔡国庆/王处长/周老/铁柱(※表示不成立,下同) 自己的铁柱/解晓东/“独眼龙”(偏正) 人家老王/李局长/小三(同位、偏正) 人家的小三/张科长/老王(偏正) ※大家蔡国庆/小虎子/李局长大家的老周/王处长/铁柱(偏正)  相似文献   

10.
李燕峰 《天风》2014,(3):12-13
<正>我们要尊重今日教会中那些不主张穿圣服的观点,但我认为既然选择穿戴圣服圣袍,就得使其庄重而有意义,而不仅仅是让人觉得‘好看'!基督教在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服饰文化,教会中的特定服饰被称为圣衣(或圣服)。圣衣的使用范围包括圣职人员和平信徒,穿戴场合也包含了日常生活及崇拜礼仪。本文仅就圣职人员中牧师所使用的圣服进行探讨。在《出埃及记》中如此记载:"你要给你哥哥亚伦作圣衣为荣耀,为华美。又要吩咐一切心中有智慧的,就是我用智慧的灵所充满的,给亚伦作衣服,使他分别为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出28:2-3)旧约圣经非常详细地记载了神晓谕以色列民的祭司的一种特殊服饰——"以弗得"(ephod),这正是祭司在会幕或圣殿主领礼拜时穿在蓝袍外面的"圣衣",乃用染色的特殊布料和细麻布制成。"圣衣"上镶有各类宝石、饰品、乌陵和土  相似文献   

11.
高牧 《天风》1994,(11):12-13
衣服当洁白 头上有膏油 (传9:8) 我们在传道书中看到所罗门说:“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这里提到两件事,来勉励我们各人所当有的保守。  相似文献   

12.
初读《古兰经》原文或译本的人,在不太熟悉它的行文规律之前,通常都会对它的语气口吻,特别是它的人称代词,掌握不好,理解不准,因而产生误会。有些回族学者在汉译本中,曾为此而给有关的代词逐一标上特定符号,表明各自指代对象,以免张冠李戴,特别是防止把主(安拉)圣(穆罕默德)混同,而便于读者辨识。  相似文献   

13.
教堂幽默     
<正>后面也好看丈夫对开心时"买买买"、生气时也"买买买"的太太说:你下次被商场里好看的衣服吸引时,就奉主的名斥责:"撒但,退我后面去!"妻子点头称是。第二天,妻子又抱着一堆新衣服回家,丈夫很不悦,说:"你怎么又买衣服?没斥责撒但退到后面去吗?"妻子说:"我斥责了,可是,撒但在我后面说,你穿上后,我在后面看着也很好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15.
贪心的后果     
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内心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掉。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现在鲁国发展势头很好啊,照这样下去,它的综合国力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齐国,到那时候就麻烦了。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钳制一下鲁国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大王和众大臣只穿鲁缟(鲁国生产的一种绢布)做的衣服就行了。"齐桓公将  相似文献   

16.
布衣 我国古代,平民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乎民(庶人)的代称。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或粗布衣服,是古时劳动者所穿的。如《孟子·股文公》;“许子衣褐。” 龙表(gǔn)古代君王的礼服,即俗说的十袍。 蟒衣 从明代孝宗时起,大臣也可穿蟒  相似文献   

17.
<正>语法学界历来对哪些词语属于疑问代词甚至其称谓本身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们对禅宗语录中疑问代词的研究,主要有专书、专门研究和个案研究等形式;对近代汉语疑问代词的研究,集中在疑问代词的语义和功能、某个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和语义功能分析、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以及疑问代词来源等四个方面。一、疑问代词的定义语法学界历来对哪些词语属于疑问代词甚至其称谓本身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设"询问代字",  相似文献   

18.
于献 《美与时代》2005,(1):50-52
著名的历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衣服像徽章一样,首先是那些想要得到别人称赞的人开始穿的.由于原始人偶然发现衣服在使用上有这样的优点,才逐步有计划地安排和考虑衣服和装饰的形式."服装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其每一种服饰形式的形成都与服装的社会功能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件靓衣,挂在考究的衣橱里,有着尊贵典雅的气息。一个声音温情而又富有煽动:“那衣服太适合你了,真的,穿上它,你会很漂亮。”  相似文献   

20.
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孙燕  舒华  周晓林  郑先隽 《心理科学》2001,24(1):39-41,70
本研究探讨了在汉语句子理解中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指认的影响。在实验一巾,被试进行自定步速的阅读.结果发现当动词隐含因果性和句中代词实际所指一致时阅读时间较短,不一致时阅读时间较长。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句中两个参与者性别不同,代词上提供性别线索,结果显示了动词隐含因果性在代词加工上微弱的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