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少人就称萨特的存在主义为“自由哲学”。萨特还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自由气息”,“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获得诺贝尔奖金(本人未领取)。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反对传统艺术哲学通过形而上学来把握艺术,认为艺术哲学应迈入"思"的视域,通过"思"来重新为艺术奠基.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核心概念--真理、世界、大地、美、诗的剖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艺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其艺术之思视作美学。但美学作为行至真理半途而无“命运”发问的理论思路,在其存在之思中是没有地位的,特别是注重体验的现代美学及其艺术在他看来更是无根之说。用美学去阐释他的艺术之思是隔靴搔痒,尤其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样貌似美学的论著说来更是如此。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视野并成为体验的激发器,乃是现代的第三个根本现象。对他的这一断语,我们只有在其“返回”源头又带向前的林中路上筹划的存在之思的境域中,才能洞悉其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张贤根认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揭示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存在维度,并把现代美学思想建基于其上。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整体及其各个部分之间内在关联的把握,凸显出作者超出一般学者的哲学素养与思想能力。作者采用现象学显现的方法,从敞开的层面来言说和把握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在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将他的美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追问"存在"、中期显现"真理"、后期则是倾听"语言"。当然,他的后期思想可以说是前期生存论哲学的具体展现与深化。以海德格尔第三个时期对语言的倾听为主线,对其著作进行简单剖析,有助于思索其"贫乏时代诗人何为"以及诗人自杀何以可能等问题。再者,海德格尔的诗歌理论不仅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对指导当今的诗歌创作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D.科雷尔的研究报告表明,海德格尔从年轻时起就对艺术和文学怀有某种个人喜好。他说:“从学生时期开始,海德格尔就表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A.施蒂夫特的小说,荷尔德林、里尔克和特拉克的诗……以及绘画和诗歌的表现主义运动”。然而艺术汇入他的哲学思想之流是30年代中期的事情,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从这时起,他的哲学目光常常注视着艺术尤其是诗,直到1976年去世。不过,谈到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有两个明显的事实值得注意:第一,至少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所占据的空间绝不是美学占据的空间。他曾以批评的口吻说到,美学集中在“文化活动的一个领域”,关心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其“性质和魅力”。从他发表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和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都将艺术看作为一次真理的去蔽。伽达默尔后期的《言辞与图像》使他在同海德格尔不相抵牾的情况下超越了海德格尔。他将存在分为三种等级:混沌、已经变成的存在和混沌向已经变成的存在的变化。变化有两种形式:精神能量和运动。运动中没有存在的真理。在精神能量的变化方式中,真理自身显现出来。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精神能量式的变化方式。精神能量决定了艺术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E.卡西尔和M.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的一场辩论的整理稿,集中体现了以卡西尔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在对康德哲学的不同解释中所生发出来的对于自由、有限性、客观性、真理和哲学的本质等问题的不同观点。这种面对面的辩论,一方面充分展现了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哲学的差异、冲突和某种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这些哲学基本问题本身的理解,并深化对康德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等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剖析。作者指出,萨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萨特所宣扬的抽象的个人、自我意识、自由选择、绝对自由是超时代、超历史和超社会生活条件的;而“行动哲学”和无政府主义则是他的绝对自由理论的孪生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他文学作品的思想支柱、灵魂,而他的文学作品则是其哲学的形象化、具体化,二者互相补充,互相生发。萨特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萨特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分歧,指出两者是根本对立的,那种轻率地断言萨特是“属于无产阶级的”、是“高耸的里程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萨特试图克服胡塞尔观念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缺陷,从意识的维度出发来描述人的在世生存的结构与意义。他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改造成意识的"超越性",批判了传统认识论中的内在哲学。他认为造成哲学内在化的根源在于"先验自我"的设定,把"意向性"改造为"超越性"就是要从意识中清除"先验自我",并且最终在无需"先验自我"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纯粹意识领域的构建工作,实现先验场域的解放(自由),最终为意识的绝对自由存在奠立一种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昭第教授在《艺术哲学提要》一书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阐释了一种新的艺术哲学理念;他不再将艺术哲学看成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富于智慧的、旨在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给予人以惬意生活的圣人之学.他的艺术哲学以心体无滞、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美学精神和非二非不二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使人们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获得惬意且诗意的人生为目的,旨在强调从日常生活乃至一切事物中发现美与智慧,是一部具有典型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17.
在思考存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持续关注人的本质问题。针对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定义,海德格尔直言人无本质。而他同时又说明,人的本质在于绽出的生存。前期的他力图重新定义"主体性"以替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这一做法后来被他自己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转向"。本文以真理为线索,试图揭示海德格尔前期对人的规定之得失,并考察他在后期如何通过存在的真理为人的本质奠基。最后试图说明,海德格尔提出的使人成其本质的方式对具体实践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从真理出发来直观艺术作品的本性,揭示出艺术的本性乃作品作为真理的自行置入。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的困境,为作品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并以此相呼应那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性。在此,他完成了从存在者之真理到作品再到无蔽之真理的解释学循环。这循环承载于作为真理自行置于的作品,以此显现艺术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解读是他阐释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着道德情感、实践理性、实践自由等问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在这一方面的解读内容,并且指出海德格尔的解读是定向于存在论的,属于基础存在论筹划,人的存在问题是关注的核心。他力图发掘康德思想中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内涵,这反而丧失了原初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