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刻《坐忘论》原刻于河南王屋山最高处天坛,后拓至中岩台紫微宫。曾慥《道枢》所收录版本应得自于江西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刘虚谷。石刻《坐忘论》多处与吴筠《神仙可学论》文句相同,主旨思想也契合,但篇章有拼凑的嫌疑,或为吴筠后辈弟子所撰。石刻《坐忘论》为研究《云笈七籤》本《坐忘论》提供了线索,丰富了道教"坐忘"理论内涵,有助于深化唐代道教炼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司马承祯(639~735),字子微,盛唐时期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司马承祯既是文学素养颇高的文人,又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琴书大全》中说他"尝著《坐忘论》,因援琴而作《坐忘引》,又每调弦爱作商声,以其清泛疏越,故歌《白云引》,明其道号尔"~1。可见,司马承祯偏爱清素空灵之乐,弹琴奏乐也与其修仙之道相连。素琴之艺术性《素琴传》开篇按照为人立传的体例,明确指出素琴的出处、材料:"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2字典中解释"传"为"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或"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有为他人作传者,也有作自传者。  相似文献   

3.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在琴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不仅善弹琴、能作曲,还精通斫琴,著有《坐忘论》一文,由此作琴曲《坐忘引》,另有《蓬莱操》《白云引》等道家琴曲。本文通过分析他的名著《坐忘论》《素琴传》,说明他的道家思想对于他的琴学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其在琴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整个人生在道家审美境界上的延伸。他在《坐忘论》中提出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修道的关键阶段,与他在《素琴传》中所主张的禁邪僻之情、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的思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司马承祯的代表作《坐忘论》和《天隐子》的剖析 ,阐释了他的修道思想。认为 :《坐忘论》所说的“安心坐忘”修炼方法 ,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 ;《天隐子》的中心思想是论述长生成仙的可能和怎样长生成仙。二文互为表里 ,有不少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的修炼阶次思想,为道士提供了一条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可循之径,使得道教修炼理论从朦胧、混沌走向了清晰、明朗。《坐忘论》的修炼阶次思想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修道一样,审美教育也可以将训练过程分为七个既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使人们可以依循这七个阶段逐次展开审美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7.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8.
司马承祯(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承祯为上清派茅山宗开创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师事潘师正,遂成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传其符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享年八十九岁。一生历经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颇受唐代帝王礼遇,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玄宗亲为制碑文。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  相似文献   

9.
庄子所受神仙方术之影响早已被学界指出,但学界所留意者主要是《庄子》内篇的几则仙话。就笔者目力所及,《德充符》篇的"登假"之说同样具有仙话色彩。不过,神仙方术对庄子的深层影响并不在此,而是曲折隐晦地体现在导引、行气对心斋、坐忘的塑造上。《庄子》内篇的"合气于漠""御六气之辩""真人之息以踵"可证庄子谙熟导引、行气,而"听之以气""仰天而嘘"等文字又可证心斋、坐忘有取于导引、行气。庄子之所以借鉴导引、行气,是因为导引、行气有入静之效,而庄子以虚静为入道之门。道贯穿于庄子哲学之中,因此,神仙方术对于庄子哲学之影响可谓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10.
司马承祯"坐忘"论在借鉴佛教工夫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道教典籍的思想资源对《庄子》进行宗教化改造,最终形成了可与"宴坐"相对抗的道教修养工夫。论文对比分析了司马承祯、郭象、崔譔、成玄英"坐忘"说,论述司马承祯从"安坐"到"端坐"的身体姿态变化中内涵的学道阶次。论文还分析了司马承祯在言说身心问题时使用的两个话语体系,阐述司马承祯通过对形神关系和身心关系的融合,将庄子中对身心的否定意诠释为积极的身心贯通的工夫进路。此外,论文还讨论了程颐以"坐驰"释司马"坐忘"说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反思司马承祯在身心问题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在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神仙具有不同的面貌,修炼成仙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相传唐时司马承祯所撰《天隐子》提供了神仙修炼的简易法门,在道教神仙学说及修炼方式中,颇具特色,可谓“易简而修炼之理得”。一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赤城居士,卒谥贞一先生。出家于嵩山,师事潘师正,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等。《天隐子》一书虽署名为司马承祯,但从宋朝时就有人怀疑此文非司马承祯所撰。但从序文看,此篇为唐时著作,且其义理为司马承祯所认同则是不争之事实。本文无…  相似文献   

12.
道教的调息静坐,由老子的虚无守静思想而展开,庄子继之以心斋、坐忘而具实际操作的可能.道教创立后,又结合存思、守一而圆融发展,至唐代司马承祯从心学的立场出发,撰成《坐忘论》,从而坐忘成为道教内部普遍认可的修持方式.唐宋以后,内丹盛起,胎息、坐忘等调息静坐方法成为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是内丹修炼的一个步骤或一级台阶.在一千多年的修炼史上,道教调息静坐始终以修心炼性为宗旨,以众术合修为原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遗存了大量的文献,为探索人体生命奥秘和现代养生保健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老子》立"道"之本体,下贯为"德"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反",我们应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彻贯其体用,以"慈"来对待战争,此为《老子》之哲学体系;《易经》立"太极"之本体,下贯为"元亨利贞"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阴阳",我们应以"无思、无为"来感通其体用,以"贞正"来对待战争,此为《易经》之哲学体系。两者虽遣词不同,然旨趣同归。在"本体论""辩证法""贵德论""无为论"和"战争论"五方面,均有具体之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21,(1):132-137
"静中养出端倪"是陈白沙标签式的思想主张,作为白沙静坐教法的系列表达方式之一,该说因应远程教学而提出。白沙之谓"端倪"指仁心之生意或觉知能力,他用以描绘或指称仁心的词汇还有"端绪""善端""此心之体"等,这些词汇的表达功能侧重不同。在他看来,"端倪"是成圣的根据,静坐则是成圣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糅合了庄子"坐忘"、孟子"四端"、程颢"识仁"等思想成分的新型仁论与工夫论,"静中养出端倪"说的提出改变了明代儒学的工夫论格局,对明儒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洪范》学上,张景、廖偁、胡瑗、苏洵、王安石、曾巩等诸儒,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以政教论取代汉唐的五行灾异论,将《洪范》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阶段。这种义理化的《洪范》学的兴起,既形成了宋代《洪范》学以义理解经的基本诠释方式,同时也为南宋《洪范》学奠定了以"皇极"为中心的诠释结构。  相似文献   

16.
序言 坐忘和坐志论的展开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由于外来佛教严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于是,为了与佛教及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抗衡,中国传统的道教便开始寻求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的修行法。适用于此的立论根据只有在老庄著作中才能找到,从而《庄子》中表现最高体验境界的心斋、丧我、坐忘等被特别注重,尤其是坐忘,由于它完全可以和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提并论,因而取得了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深层论述,对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做一总体探源,跨越实然、应然,回归本然,指出"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和合为一。最后,总结"归返自身,由在而显"为《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极成。  相似文献   

18.
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罗汝芳在《论语》诠释过程中,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展开了对《论语》经文的重新释读,他以《易》之"生生"释"仁",以《易》之"生生之理"释"学而时习之",以《易》之"复""生"释"克己复礼",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和以孔子言行为载体的《论语》贯通起来,这在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20.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