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越 《管子学刊》2009,(3):F0004-F0004
白玉透雕双龙玉环,战国晚期玉环,器物高10.5厘米,宽11厘米,内径6.4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环主体造型为双龙形,龙首向背,曲颈向上,伸出环外,云纹长冠向内上卷,穿出外缘形成佩戴穿孔;龙体弯曲成“S”形,背饰云纹长鬣,时隐时现,婉转自如;四足二趾,矫健有力;龙尾细长,由环内伸出环外,然后又弯曲上卷收于环外。  相似文献   

2.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2):130-F0004
白玉双龙双螭纹玉环,战国时期玉器。器物外径11厘米,内径6.1厘米,厚0.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基地出土。这件精美绝伦的玉佩饰品,其玉料选择考究,品质优良,为新疆和田玉。玉环内外缘雕饰陶文。雕琢柔美规整,陶纹之间透雕双龙、双螭,左右对称。双龙造型曲颈回首,张口露齿。  相似文献   

4.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5.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2):F0004-F0004
白玉透雕龙凤佩,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18厘米,宽8.8厘米,厚0.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佩主体造型为双首龙形,龙首背向,引颈高昂;龙体在前肢处上拱呈“门”字形,“门”字形之内雕饰双凤,挺胸对视而立。在装饰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雕刻手法:从龙首至前肢处用圆雕刻画出龙的尖卷唇,杏仁目,独角。圆口。利齿,长须,卷鬣和一足二趾;前肢后的躯体则为减地平面雕,刻画出内外缘轮廓线和凸起的勾连云纹。  相似文献   

6.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7.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8.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10.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11.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12.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估计这里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属典型龙山文化时期器物。口径10.6厘米,底径4.6厘米,高15厘米,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整个器形可分为两段,上部为一敝口杯,下部为一筒形镁空座。矮圈足,整个器物有四层底纹,两层镂空。口沿最薄处仅为0.01厘米,杯体最厚处0.03厦米。该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张越 @王滨  相似文献   

15.
金耳坠     
《管子学刊》2010,(3):F0004-F0004
金耳坠,战国时期首饰,通长约7.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副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上部是以线纹金丝组成的网状锥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  相似文献   

16.
青铜钺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1):130-F0004
青铜钺,商晚期。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商代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钺形体巨大,造型奇特,厚重精美。以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张口呲牙、双目圆睁、  相似文献   

17.
龙纹巨型方铜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出土时已断为三段器表有锈蚀斑痕。镜面经精工磨励,自是实用器物,无锈处乌亮可鉴。镜背纹饰皆为高出镜体0.1厘米的模铸阳文,边缘为连弧纹,在四角及中心有五枚拱形镜钮,钮上有两条纵向凹弦纹,纽座有柿蒂纹,主体纹为变形龙纹,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形象生动,矫首天外,张口作长啸状,神彩飞扬,夺器欲出。  相似文献   

18.
1964年该镜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西南,北距齐国故城5.3公里,南约三百米是济青公路。出土地较高,经钻探未发现地下有遗迹现象,为零散窖藏出土。此镜为圆形,直径29.8、厚0.7厘米。素平缘,镜背外缘鼎立三环钮,饰云纹,整个构图作四等分,双双对称。在缘内饰一周卷云纹,主题纹样为呈方形的勾连云纹,以所嵌松绿石为地,线条(?)以金丝,并在通过镜中心的四等分线上嵌九枚银质乳突,其中四枚嵌于云纹  相似文献   

19.
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支。先秦至汉代云纹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勾云纹、云雷纹、卷云纹和云气纹先后占主导地位的四个时期。云纹的造型变化,与各时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