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89,(11)
前言虚大师一生的学行,得力于般若。初于1907年冬,在浙江省慈溪县汶溪西方寺阅藏,读《大般若经》,“一日忽然心境顿空,而一刹那间回观身器如幻如影,《般苦经》义灿然现前。进而涉猎《法华》、、《华严》,台、贤教义及龙树、僧肇论旨,亦甚痛  相似文献   

2.
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日)渡边宝阳序《法华经》经过中国传到日本以后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圣德太子著《法华义疏》,传教大师最澄著《法华秀句》及其它种种著述,还有他们门下的许多著作,都如实地反映《法华经》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并且受此影响,...  相似文献   

3.
圣凯 《法音》2002,(8):12-19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并传出“法华三昧观法”后,在《法华经》佛塔信仰及经卷受持功德的促进下,以《法华经》为中心形成各种信仰形态。圣严法师综合《法华经》的修行方法,指出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读诵,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至于禅观的三昧行法,则极少有人修持。他综合唐朝惠详撰《弘赞法华传》以及僧祥撰《法华传记》中的修行者数字犤24犦,列表如下(见下页表)。综合以上两种撰于唐朝的史料,合计人数404人,仅3人是修习禅观的,比例最高的仍是持诵及转读《法华经》,相加共得226人。此外便…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5.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6.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7.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8.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9.
海东天台的形成——朝鲜佛教与《法华经》(日)镰田茂雄(一)序天台宗兴起、发展于中国,不久传播、发展于朝鲜,继而形成了海东天台;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流布于位于东亚的朝鲜。中国天台宗最初传入新罗,随后在高丽得到了独自的发展。可以认为,《华严经》最为朝...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佛教就攻击道教抄录佛经。甄鸾《笑道论》说,所谓《妙真偈》,即抄自《法华经》,只是将“佛智”改为“道智”,《灵宝妙经天文大字》也是抄自《法华经》。北朝道安《二教论》也说:“《黄庭》、《元阳》,採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说明这种活动到唐代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辩中边论》、《大般若经》第二会卷488和《大智度论》为中心,对瑜伽行派和《般若经》以及中观派所说之十六空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并从四个方面对三者阐释的异同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唯识学者对十六空的阐释侧重于有情能所的角度来说,对于空性、真如则侧重于有的角度加以诠释;而《般若经》和中观派则偏重于从一切法平等和空的角度来说。另外,本文还特别指出了龙树在其《大智度论》中也从有情妄执的角度来谈论空,对于第一义空也从肯定和真实有的角度加以阐释。由此可略窥唯识与中观在空义阐释上的会通与歧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杨曾文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人日莲(1222-...  相似文献   

13.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11)
一、他人幸福则己幸福“先为他人着想”是我们立正佼成会全体会员的共同信念。从人之常情来说,一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争取自己的幸福的人无可非议”,而“先为他人着想”恰恰是与此相反的一大信条。它是我们所依据的《法华经》的精髓。《法华经·法师  相似文献   

15.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6.
1999年5月11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法华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二十一世纪中的作用”学术会议在日本创价大学(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为东洋哲学研究所所长川田洋一教授、创价大学菅野博史教授、宫田幸一教授,他们的论文分别题为《东洋哲学研究所的历史与作用》、《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牧口常三郎、户田城圣与〈法华经〉》。中方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副主…  相似文献   

17.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8.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19.
天台智者所传三种止观①中,以《摩诃止观》所讲的“圆顿止观”最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学的宗旨和特色,总摄天台佛学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止观》卷1,第1页)“定慧兼美,义现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下简称《辅行》,湛然述,第142页)天台宗最重要的思想“一念三千”就是在(摩河止观)中提出来的。本文疏释《摩河止观》一书中“一念三千”思想,力求把握“一念三千”思想的精义实蕴,纠正一般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一、实相“圆顿现,从初发心即观实…  相似文献   

20.
花,特别是"莲花",作为佛教禅宗以及整个佛教文化的重要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简化字文本中的《法华经》、《华严经》、《悲华经》、"龙华树"等的书写惯例,都对"花(华)"的丰富教义蕴含存在意象扭曲的危险。通过研究这一系列"花"的意象,建议简体字文境中改"法华经"、"华严经"等分别为《法花经》、《花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