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2.
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关中一带,近年来不断发现北朝至隋初的道教造像,据笔者所知,目前已有四十余处以上,其范围东起华山,西接甘陇,南至秦岭,北达铜川。较为集中的收藏地,有耀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县博物馆等地。1993年底,笔者在陕西彬县考察,在该县文化馆库房内发现一块北朝时期羌族部落所造道教造像碑,其形制特殊,图像丰富,对研究宗教史、民族史和艺术史都颇有价值,披之以文,以飨有心者。 该碑断为两截,并有部分缺损(图一),无碑  相似文献   

3.
正一、"佛道合碑"——特殊形式的北朝造像碑作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形式,造像碑是在整块石碑的一面或多面开龛,用浮雕、线刻的形式造像,通常还铭刻发愿文,记录造像缘由、造像者的信息等,用以还愿或施功德。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前赵光初五年(322)即有佛图澄造释迦像碑,这是造像碑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386-581),唐代时已经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4.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北魏姚伯多造道像碑文拓本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兄弟造道像碑》,道像附刻长篇造像记,是研究我国道教历史和早期道教造像极为重要的材料。原石今存陕西耀县博物馆,风化剥蚀已很严重。数十年来,研究者或未见善拓,或不识碑字别写,释读未确,以讹传讹,导致论说多误。今据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泐蚀较少之早期拓本,参考道书文献及有关材料,重为考释隶定。本文为作者研究该碑之部分内容,综合论说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又名五台山),因唐代道教名士、医学家孙思邈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今有太玄洞、孙真人祠和现代所建“孙思邈纪念馆”,为道教信徒朝拜“药王”的胜地。药王山从北魏始迄于隋,先后凿造了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碑,这些造像碑除个别解放前被外国人劫去之外,现大部分尚可见载于史籍方志中,有些碑为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从考察道教石刻造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  相似文献   

9.
石堂山碑林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昨蛐乡大窑店西约1.5公里处的普济宫遗址上,现存元明清碑刻14通,碑文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著名道人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其中幸存的主要碑刻有:元《普济宫重建麻衣子词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李荫诗词碑》等。《普济官重建麻农子祠碑铭》由元朝右司员外郎勃术鲁撰文并于大德十年(1306)年丙午重建。碑文记述了麻衣子的修真经…  相似文献   

10.
由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的"书斋与道场:道教文物展"于2008年2月22日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本次展出的近百件与道教有关的文物中有神仙画、道教经书、金漆木雕、陶器、青铜造像等等,其中18件来自北京白云观,6件来自广东省博物馆,7件来自广东佛山市博物馆.北京白云观提供了明清道教神仙画15件,经书3册,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3件.  相似文献   

11.
张方 《中国道教》2009,(3):31-33
关中地区是我国早期道教盛行的地区之一,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与楼观道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这些教众结邑社、造神像,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遗存.目前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石(包括一些流失海外的)大约有六七十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如此大鼍集中的道教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早期道教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材料公布时间相对较晚,一些重要的金石著作和<道家金石略>均未收录,其材料仅陆续发表在一些考古与美术史学者的论文与著作中.①  相似文献   

12.
正为更好地弘扬道教文化,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道教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举行期间,在论坛主会场华侨宾馆大堂进行了道教出版物展示。《中华道藏》《老子集成》《道教文化之旅丛书》《中国道教邮册》《中国道教风貌》《道藏养生》《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道教文化丛书艺术精华系列》《道教养生方法精粹》《水陆神全》《神仙传记》《唐山玉清观道学  相似文献   

13.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造像记是反映北朝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北朝造像记为对象,从其所涉及的福报内容和对象出发,考察了北朝佛教对中国本土神灵信仰和儒学伦理观念的接受,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佛教与王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2012,(1):50
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修的《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已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清代以前道教神仙殿堂造像、石窟造像、馆藏造像、壁画绘画造像等500余幅,堪称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神仙造像图册。  相似文献   

16.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17.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18.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仁寿县高家乡牛角寨第53号“三宝”窟右壁刻有一通“天宝八载”的“南竺观记”碑。碑文主要内容是将唐代已出(和未见于世)的道教经籍卷数按“三洞”、“上清”、“灵宝”、“太清”、“太平”、“正一”、“符图”等,分类排列。中国道教从晋以降,历刘宋、北魏和萧梁、北周、隋代至唐初,都有道士将历代所出(或拟出)的道经卷数编目,然而这些经目在现存的《正统道藏》中虽有所记载,但具体内容都已阙佚。该文依据《正统道藏》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就该通碑所载的经目内容作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