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简讯     
研讨会于1988年秋在成都召开,就党政干部必备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和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有人则认为美就存在于客体之上。或认为美的对象在同人建立审美关系之前,其美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而不能把美和审美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人则认为“对象化”说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人认为美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物”,它是人创造出来的指谓人的审美感受的符号,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游戏或约定。有提出美的根本特征是“惚恍性”。“惚恍”是指一种不实之象内含深远精灵和不可言说之意;“惚恍”之境是主体在超功利的主观态度下,通过体验达到的境界。有人认为用“惚恍”来界定“意境”美的根本特征似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的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现在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哲学的对象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规定所表达的思想实质,但认为还须对此思想内核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进一步的规定。笔者所理解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性的关系。“动态的”是指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从不止息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与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这种关系永远处在一种发展变化状态之中。而“有机整体性的”,是指作为主客体的关系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开了这种关系,主体将不成为主体,客体亦无以  相似文献   

5.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系列研讨会之一。它于199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30余位学者参加。会上分析了近年来人的价值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的一种属性,还是指人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个问题是由对“价值”范畴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范畴的看法有“属性说”与:“关系说”之争。“属性说”沿着探讨人所固有的或天生的本性“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方向去思考,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的本性、特性、能力、权力,尊严、需要等等。“关系说”则在谈到人的价值时,主张分析“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是主体还是客体,并就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伦理的杂糅与僭用折射出“道出于二”的时代病候,从思想上贞定二者的分 际,意味着一种治疗。尽管黑格尔与李泽厚都以各自的方式处理这一分际,尤其是黑格尔提 供了一种理论性参照,但儒家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具有值得注意的内涵,道德处理的是性分 问题,回答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它指向的是主体与自身、主体与天道乃至世界整体的 关系;而伦理处理的则是位分与职分问题,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它指向政治社会中人与 人的关系,以便为我的权责定位,因而它往往集中体现为人的名分。道德生活在伦理秩序中 客观化、现实化,并以调节者而非构成者身份参与伦理秩序的生成,同时也对陷落的伦理生 活提供抵抗与转化的资源。伦理秩序往往以身份或角色的名义,发动对人的动员,其目的在 于以规训的方式把个人转换为共同体的成员,对政治社会而言则是化“人”为“民”;与之 相反,道德所要求的则是超越具体社会身份与角色的完整之“人”。  相似文献   

7.
论需要概念的理性实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确切地说是指人的需要)概念是哲学价值论的中心概念。无论把价值规定为“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肯定”,还是规定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接近或一致”,都把需要看成是建构价值论的立足点和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弄清需要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哲学价值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一)国内学术界尽管对需要问题有过各种研究和讨论,但纵观各种智智仁仁,笔者发现人们似乎更偏好于研究诸如:1.需要的性质(主要是说明需要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进而论证其价值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2.需要与“…  相似文献   

8.
主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把客体理解为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把主体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相反,唯心主义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从主体的活动中,也就是从他们所理解的“神”或“观念”的活动中,导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解释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可见,他们解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论者都使用着“社会主体”、“群体主体”一类概念,且把社会或群体可以作为主体当作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而未加论证。笔者认为这类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它们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其理由如下:“社会主体”之类概念之不能成立,首先在于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现代哲学》2001,23(4):47-49
主体性问题亦称为主体根本属性问题,简言之,主体性问题可归结为“我是人”与“人是什么”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即人之为人的类特性与人将为人的本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但这一模式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就“价值的工具性定义”而言,也即从“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看,虽然它较好地说明了物的价值,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甚至有把人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的危险。其次,就“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而言,针对主体-客体模式,为了论证价值的客观性,哲学界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就是把“主体”与“主观”、“主体性”与“主观性”区别开来。[1]这一区分的本意是将“主体”与“主观”区别开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把人的能动性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长期使用的一种提法。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有商榷之必要。这里的问题在于,人的能动性是否必须冠之以“主观”二字,也就是说,把人的能动性归结为“主观”能动性是否妥当。“主观”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是指人的认识、意识、精神方面。而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动性,是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人对客体的关系,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丰富多元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相应于现实生活中每个行为主体多以强烈的人类 中心主义为基本价值而抉择与行动,有着明显落差。而要使主体能有意识地将行为与环 境问题联结,做出有益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抉择,需处理的便是“唤醒”主体的环境关 怀意识。在此层面,程明道以“仁”为整体存在界之万事万物共通/共同之处而言“天人 无间、天人无二”,回到人之主体透过“识仁”工夫体贴天理而能共通/共同,是为可发 展的方向。在形上层面,程明道由天人合一与一体之仁充实了环境伦理的原则,其理论 内涵同时关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面向的特质:就生态中心主义面向,人与天 地万物同为一本,同具有内在价值;就人类中心主义面向,人又“能推”而不同且高于 万物。程明道的体证/体仁之路在此双向特征中展开并贴切主体生命实感,正是我们借以 唤醒主体环境关怀意识,建构主体核心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人的活动构成人的存在形式。“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一119页)人之作为主体恰恰在于他是活动的主体,主体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化的产物即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乃是主体的活动或通过主体的活动号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的对象化产物的关系,因  相似文献   

17.
“明于天人之分”是苟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所谓分,是区分、区别或界别,它连带着的另一意思指“明”“分”的天、人范域(“份”)。所谓“明”,是内心对天人关系的澈悟,其目的是把天、人范域从幽暗中彰显出来,达到深刻而真正的区分。在苟子看来,“明”“分”实与主体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这即是说只有从心注的了解和修养中才能达到对天人之“分”的根本洞察。因此,心吐论仍然是苛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由此,可以把礼义之统融贯、组织起来。一、明于天人之分与天道的下落在《天论》开篇,苟子就认为“天行有常”①。俞钱释“行”为“…  相似文献   

18.
论坛荟萃     
谢遐龄:康德的主体学说 在康德哲学中,主体一词是在其实践哲学中来进行规定的。而实践一词的含义,在康德那里是指针对道德法则的身体力行,并非创造物质财富的行动。在这里,主体实质是人格,即抽象的人。 人格之所以为道德主体,有两层意思。第一,人格是人的肉体行为之决定原因,故为主休,第二,人格是自由的,人之行为必然是合乎道德律的,人人“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算是达到自由王国。 康德在讲实践哲学时引出道德主体概念,而后又发现其法权哲学意义。法权主体意义上的“我”,在事实上来自法权关系意义上的“我的”。作为法权主体占有的对象是商品(或物)之价值体,即物之“社会存在体”。法权主体来源于法权关系,因而,“我的”或“有权”实质上出于其它法权主体之承认。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价值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方面,它在价值论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与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的把握密切相关。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国内理论界始终存在着“关系说”和“属性说”的争论。在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思路:一种是由价值一般到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精神的价值等等并列,当作价值的一种具体现象加以研究,由此得出人的价值是“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的结论;另一种是从人的类特性、社会性的角…  相似文献   

20.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