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颢、程颐针对统治者不讲儒家伦理和宗教盛行、儒学发展停滞带来的社会危机,在创立理学的过程中提出了的涵养以明天理,"性其情",以道德理性来节制情感、情欲,把修养贯彻到动静两端的人性修养思想和灭私欲以明天理,重义轻利,"至公无私"之理学价值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流弊均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  相似文献   

3.
王宇 《中国哲学史》2005,(2):105-111
薛季宣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承受了二程以来的道学传承,另一方面,他以"制度新学"为旗帜,指明了温州区域文化与北宋后期以来的道学传统分道扬镳的方向,由此奠定了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石,迎来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全盛时代.  相似文献   

4.
《二程集》易说虽不全是程颐之语,但仍是研究程氏易学的重要资料.其中不仅记录了《程氏易传》撰作与传习之情况,而且畅论读《易》之方,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易学,要求学《易》先识卦义卦体,并对《周易》经传之义理多作发明,堪与《程传》推阐相发.且《二程集》易亦颇有可以雠校《程传》者,亦颇有可增补《程传》对《易传》未加阐述之内容.  相似文献   

5.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于1981年出版的《二程集》之《周易程氏传》,无论从文本的选择上,还是句读方面,对于程学的研究都可谓有开创之功。此书在2004年再版,但未作任何修订。其实,于200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程氏易传〉导读》一书中梁韦弦先生已经指出《二程集》之《程传》在标点及文字方面的一些遗漏。所以本文旨在系统地对中华书局版的《程传》作一些拾遗补漏的工作,以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点校本《程传》。  相似文献   

7.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  相似文献   

8.
程颐反对汉儒"反经合道为权"的经权观,提出了"权即是经"的理论。他将"经"视为必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从"权衡"的意义上来理解"权"。他认为,"权"是内在于"经"的,通过"权"的方式来实现行为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具有普遍性的"经"在现实道德生活中落实和展开的过程,"经"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这样,道德准则不但在抽象的形而上的层面上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也成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尽管程颐的经权观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他通过经权问题对道德准则的普遍性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对于道德准则约束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生死观借助于轮回报应的教义而流传,在普通民众中影响极大,遭到了一些儒家正统人士的不满和批评。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直接批判的主要是宋明时代的理学家,尤以二程最为典型。二程主要从偷胎夺阴之谬、释氏畏死、利己主义三个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了批判。其中第一个方面的批评并未超出六朝思想家的水平,况且佛教生死观的要害也不在其鬼神说。二程对佛教生死观的着力批判,是其中的后两个方面,即佛教执着于生死,放弃了人间的道德责任。客观而论,二程只是维护了儒家固有的"事父事君之妙道",却不敢肯定禅宗所倡导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正是二程在生死观方面不够周全和融通的地方。儒家生死观的特色在人伦,佛教生死观的特色在破执,将二者结合起来,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潘平格从体与用、本体与工夫等基本用语和理气心性论、工夫修养论等基本理论方面对整个理学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批判,认为理学的这些用语和理论都是来源于佛道,而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的批判触及了儒佛道相互关联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纠正理学的空疏无用、虚玄放任的流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类比的结构表层,在具体内含方面则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说辨析。他批判理学的目的在于恢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传统,但只是指出了这一方向而已,并未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新的儒学理论,这或许是他到后世湮没无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程颐的理学思想一直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程颐理学的关键问题(如理、性、心等)的理解与定位,学界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相关的研究中,牟宗三先生对于程颐的解读备受瞩目.文章通过展示程颐理学中“理的境域性”、“心的三向度”、“性的生成性”三方面内容,提供与牟先生观点不同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其在具体阐发中不乏新见。尤其是基于卜筮之书的这种定性,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通过假托说以弥缝《易》教"洁净精微"的诠释,均极富特色和新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邢文 《周易研究》2005,(3):44-52
本文认为,伊川易学的传统上溯到王弼是不够的;伊川易学"即事尽天理"之说,已经在宗教的层次上把握了<周易>的深义,可以追溯到马王堆易学的传统;与王弼易学不同的是,伊川易学在注重义理的同时,并没有尽黜象数,而是与马王堆易学一样,同时兼顾了<周易>卦画爻象的基本性质;比较伊川易学与帛书<周易>,使我们对宋易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宋易义理之学与帛书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宋易象数之学与帛书易学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在宋易来源的考察中,只有超越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的学派偏见,才有可能对此问题有真正的再认识:在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宋代易学,其来源也许与马王堆帛书<周易>之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学习西方。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变革,实现近代化,中国近代的变革者们无不向西方寻找真理,引进西学。他们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从开始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发展为学习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从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而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那时西方人极力向中国传播的基督教却不感兴趣,甚至拒不接纳。就此而言,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并不全面。诚然,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拒是带有普遍性的,从未间断过的“反洋教”斗争便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程颐梦的解释学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理照梦",将"内感梦"与"外感梦"一概视为感应、感通之理之表现,彻底斩断习俗以吉凶祸福论梦这一思维定式,二是将"梦"与儒家修身工夫联系在一起,"梦"自此以后成为儒家"心性修炼"的一个向度,理学工夫论之中的"藉梦卜学"、"梦后自责"、"梦中用功"与"随顺昼夜之道"四种"睡时工夫"皆可溯源于此。  相似文献   

16.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程氏易传》是程颐理学的代表作,而其成书以及后来的流传情况,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清楚的考释,本文专就此问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二是“生生”,即通过仁体的自然流行以创生万物,实现天地生生之德。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理论的新近发展中,对批判方法的反思重新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该理论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把内在批判视为其核心方法。近年来,该方法的可能性越发遭到广泛质疑。对该方法的质疑,既涉及其基本的理论预设,也涉及其运用问题。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该方法的自洽问题,即具有超越潜力的内在批判如何可能。针对该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即形式人类学的解决路径和规范的矛盾的解决路径。一种有关规范的矛盾思想能够更好地解决内在批判的自洽问题。它既不否定规范研究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否定性经验的建构作用,它能够同时融合两者,充分发挥批判理论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