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毕节地区的彝文古籍及其整理翻译概述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为历史上“千年土司”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彝文这种民族文字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普遍使用,彝文古籍文献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因文献语言的发育完善,文献门类的齐全等,在全国彝族分布区来说,也是少有的。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是最丰富的,在1966年以前,民间的收藏至少在5万册以上,但这些藏书的三分之二左右毁于1966年至1976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传入彝族之前,彝族文化从整体上引导着彝族人的生活与伦常。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主要体现在彝文古籍中。本文主要从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和诸神崇拜。最后,就彝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中的某些教义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其中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贵阳电记者潘帝都报道: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彝族农民罗文笔一家四代,从事彝文翻译70余载。到目前为止,先后翻译700万字的古彝文书籍,被人们称为“彝文翻译世家”。早在1916年,罗文笔就将天主教的赞美诗译成汉文。随即又将其译成汉文、拉丁文和彝文对照本,集为《爨文丛刻》,开创  相似文献   

4.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根据汉文史籍和彝文经书的文本资料,详细考察中国西南彝族宗教祭司毕摩、苏尼的源流,分析毕摩、苏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功能和职责。认为彝族宗教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传统宗教,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文化元素,毕摩、苏尼值得与北方萨满教的萨满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约六百万。 彝族文字,是一种形象会意的音缀文字。它在历史上出现是很早的。古代汉族文献记载中,对彝文多称“爨字”,又称“韪书”。如《天启滇志·爨蛮》载:“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精者能知天象、阴晴,在酋长左右,凡疑必取决焉。”《滇系》说:“汉  相似文献   

6.
彝族先民曾生活在四川西部的蜀山,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天师道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师道科仪"三官手书"与彝族先民的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等有相似之处;天师道"二十四治"是政教合一的雏形,彝族山神信仰具有政教合一的色彩,天师道有可能借鉴了彝族先民的政治制度。早期天师道创教的地方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区,天师道科仪与彝族原始宗教存在同源同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彝族历史谱牒》等彝文典籍的记载 ,对凉山彝族宗教的起源 ,和历史上著名毕摩大师的活动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张纯德教授编著的《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于2003年1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彝族文化研究,孜孜不倦致力于民族古籍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所取得的重大收获。此书收录了散存于滇、川、黔彝区不同年代、不同支系、不同风格的鲜为人知的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作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彝族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彝族哲学思想的研究。 彝族有六百万人口,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内,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大量的古典文献。在这些彝文古书中有一套被称之为“诺苏尔灯”的道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彝族图腾研究中存在着只就表象的图腾物作论述,而没有从其固有的图腾文化层加以分析和阐述的不足,文章首先强调竹图腾是众多彝族共有的图腾崇拜,只是各地崇拜的形式和特点有别而已,指出彝族图腾的分裂、流变是因民族的分化和迁徙所致。就凉山彝族图腾而言,经历古往今来的分裂和流变,如今其表现形式大致可归为三类:某一氏族独立的图腾、凡个氏族共有的图腾和某一民族依附攀缘另一氏族的图腾。值得一提的是,凉山彝族图腾既有分裂,也还有合并,它是彝族先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种种艰苦努力。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相似文献   

13.
张琴生 《天风》1994,(12):25-25
李崇明老师是云南楚雄州武定县基督教两会负责人李世忠牧师之子,彝族,30多岁。李老师1986年毕业于四川神学院,1987年调入省两会工作,1988年到南京神学院插班进修。他熟悉几种民族语言,曾到爱德印刷公司协助审核彝文《新约全书》译稿。神学院为照顾云南多民族教会需要,吸收他参加男生组学习声乐。结业回滇,仍在三一圣堂、省两会。  相似文献   

14.
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正影印本《古兰经》,是国家民委和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三五"重点项目,是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之一。影印出版这部珍贵的《古兰经》,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讲话精神,让这部千年《古兰经》继续见证中华民族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1333.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古籍资料。贵州从50年代起就开始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1955年,毕节地区成立了彝翻译组,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彝古籍的搜集、整理及翻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度都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早在公元148年就开始翻译佛经,其中曾经出现几次世界翻译史上少见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大量梵文汉译出现在中国文字典籍之中,其中一些被以音译的形式照搬入汉文字之中,成为汉文化十分宝贵的组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彝族丧葬、火把节、酒文化以及虎崇拜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彝族各种丧葬中火葬历时最久、影响最深·彝族火把节是受彝族火葬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彝人认为酒可以"通神",虎崇拜是因为彝族先民认为虎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人死后的归属.彝族火葬、火把节和酒文化的目的指向是死后变成虎,在祖先地享受幸福生活.彝族火葬、火把节、酒文化和虎崇拜都包含了"火信仰".  相似文献   

20.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野考察西南彝族的历史、彝族先民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宗教色彩。并运用汉文献与彝族文献的相关记载,简要考察彝族宗教祖灵崇拜的特质及多元化的信仰体系,认为彝族宗教已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