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图强  张会平 《学海》2014,(4):39-44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精简和职能转变的加快,以及党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目标,各类型的社会工作组织必将快速地进入公共事务领域,并且逐步与政府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关系,亦将成为公共管理的生力军。本文对这种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基础性的关系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基于合作与责任理念的治理关系是如何形成合作与责任的机制。文章明确的阐述这是一种人类社会治理的主导价值观,与此而构建的责任共同体是怎样运转成规制模式的治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智慧治理是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模式,然而智慧治理面临人的主体性、隐私与自由、社会公正等诸多伦理挑战,这些挑战与技术理性的张扬密切相关。智慧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善,而要实现公共善,就要对这种技术理性进行必要的行政伦理的审视,通过责任伦理实现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目的善与手段善、公共善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从而使智慧治理获得伦理确证与道德规约。  相似文献   

4.
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智能机器不具备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因此不是道德能动者。从责任的他者视角出发对智能机器道德自主性与意向性的质疑,并不能否认其具有道德责任能力。从他者期望型道德责任的角度看,智能机器由于人们的期望偏见、智能偏见和地位偏见而不被承认具有道德责任能力。如果智能机器想要在现代技术社会的责任网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就需要我们如实地期望智能机器人的道德责任,摒弃事后立场、语境不匹配、人类中心主义等经典责任伦理面临的问题,从而生成新的他者期望型道德能动者。  相似文献   

5.
刘琼莲 《学海》2014,(3):123-129
后工业化规划治理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公民权为基础,并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最终责任主体,引导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解决非良性路径依赖与权力制约机制的问题,理顺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基础、基本价值与社会环境等条件。公共服务精神与社会满意度要能更好地体现借重于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公共预算制度,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公民参与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与平衡多元利益,坚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并重,遵循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律,以及基于公共行政价值来推进和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09-1425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1):93-101
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具有与治理复杂公共事务相应的治理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后工业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长以及服务关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在地要求唤醒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在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要有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及道德行动能力。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来实现,这即是说,通过道德的制度设置使得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及道德感得以唤醒,并成为其普遍的行动范式,这就要通过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而制度重构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同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推动组织的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采用智能技术以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 人机协同工作日益普遍, 人机协同决策成为新型组织决策方式。然而, 当前智能组织中的人机协同决策还面临信任度低、可控性低、透明度低、协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它们阻碍了决策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本项目认为, 人机兼容性, 特别是人机内部兼容性, 如认知兼容性、情感兼容性、价值兼容性等, 或是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绩效的根本原因。因此, 本项目基于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视角, 综合采用决策心理学、认知科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现场研究和模拟实验, 力图揭示人机协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探究人机协同决策中内部兼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进而提出若干人机协同决策优化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人机兼容性理论的发展, 提升人机协同决策绩效, 推进组织决策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的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的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杨泽泉 《美与时代》2014,(12):16-16
对于雕塑和公共艺术的概念已经延伸的越来越广泛,各种形式的公共雕塑与植物种植之间的搭配就变得越发常见而且相对重要。雕塑与植物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要为人的社会性活动创造外在的条件,对于雕塑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Grave's病(GD)是导致儿童甲亢最常见的病因,其易感性80%决定于基因因素.ATD治疗是最常推荐的初始治疗手段,但长期缓解率仅为30%.ATD诱导儿童GD缓解的合适用药时间尚不明确.最佳治疗方式(ATD、RAI或手术)的选择还存在重大争议.药物治疗复发的预测非常重要,最近建立了一种复发风险评分,通过种族、年龄、诊断时FT4、TRAb水平、ATD预期治疗持续时间将GD儿童分成低中高三类风险人群,对其复发风险作出评估,对于确定GD儿童在初始治疗时选择何种方案更为适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outline of a program developed by the Canada Employment and Immigration Commission (CEIC) for certifying employment counselors to use tests in Canada Employment Centres (CECs).  相似文献   

14.
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霞  凌霄  江光荣 《心理学报》2013,45(3):320-335
以自我报告、行为学和脑电为指标, 检验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研究1, 对820名普通中学生和72名工读生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冲动性能够预测自伤行为, 且预测效应量大于情绪调节困难。研究2, 采用Go/Nogo范式的ERPs实验, 检验自伤组与对照组冲动控制的行为学与脑电差异。结果表明, 自伤组Nogo正确反应的N2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 N2潜伏期在部分电极点处高于对照组。脑电地形图显示两者的脑电差异主要体现在前额叶区。结论: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高于同龄普通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Occupational Stress in Workers and Managers in Steelworks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ccupational stressors and strains of 121 Chinese steelwork employees and 122 manager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OSI). It was found that factors intrinsic to the job, Type A behavior, logic,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limate were the main predictors of mental ill-health and physical ill-health in manager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limat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were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workers.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ces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ing fa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both samples. On certain OSI scales and subscales, managers scored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worker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results reflect the enormous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currently taking place in China, together with certain features inherent in Chinese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ri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scores on a Relational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for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in Iran.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here,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assessed. Teachers' report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258 children ages 3 to 7 years was studied. Sex differences in relational aggression were not observed and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ross age groups.  相似文献   

17.
18.
Ninety-one adult aphasics of both sexes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a 3-month period of language therapy. Although no initial sex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everity of language disorders, females within the global aphasic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ree test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bilateral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s in the female brain may account for this greate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9.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two quite distinct Systems of ethics and practice in use by counsellors in education: the integrated model, which emphasises viewing the counsellor-institution relationship as theprimary eth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differentiated model, which emphasises the counsellor-client relationship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n et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sellor's rol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two perspectives for ethical issues relating to sources of referrai, issues of confidentiality, accountability for resources, the implications of role diffusion, and the outcomes of counselling, are examined.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of viewing the two Systems as reconcilable or incompatible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