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袁铖 《学海》2014,(1):73-7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是一个全新的经济范畴。农村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和农民土地权利排他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分别从理论上构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制度基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显地租与隐地租之现实困境主要与农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和农村市场体制不完备有关。从农户真实的土地经营行为出发,揭示农户在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如何根据机会成本对土地进行配置,更有利于揭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形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论“以土地换保障”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以土地换保障”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创新 :农民在转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 ,应当得到经济补偿 ,并用经济补偿为其建立社会保险。本文讨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和法规依据 :土地自身有产出 ;土地有保障职能 ;对农民转让承包土地进行经济补偿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实现方式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补偿是我国土地法的原则之一。本文还阐述了“以土地换保障”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征地中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设计了四种“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3):56-62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制是一种具有社会合约性的产权,国家推行的集体土地确权改革试图打破传统的集体制。本文以2008-2012年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实证案例,讨论来自成都市政府、官僚组织、乡村社会多个制度领域的行动逻辑及其对中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制度改革的约束。一方面,揭示了农村土地产权的社会合约性及集体制的韧性;另一方面,展现了官僚体制运作中多重逻辑及其互动所带来的中国国家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3):39-45
本文旨在用产权经济方法提供一个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视角。针对该领域长期以来重所有制轻产权、重物的归属轻权利安排、重所有权形式轻权利内涵、重制度有效性轻制度费用的传统,对土地问题的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土地产权与一般物的产权的关系,提出土地所有权是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可能权利,土地产权重在"权"而非"物",以及权利分割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安排,强调土地产权强度内含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土地制度变迁是政治选择与制度费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雍正江  姜守明 《学海》2014,(1):185-191
土地是农民福利的根基。过渡时期以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在限制其地域流动时,其福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人们所面临的福利风险主要是包括生老病死等在内的自然性风险,教会、庄园等组织内救济承担了缓解农民自然性风险的主要责任。过渡时期,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地域流动加快,自然性风险与包括失业、贫困、流浪等内容的社会性风险并存,社会性风险日益突出。此时,组织内救济已走向没落,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在缓解威胁农民福利的社会性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英国福利保障主体开始转型。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需要,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对河南省多个地区进行了区域性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研究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流转手续不健全、流转形式单一、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强化流转规范化管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若干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制度,是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泰州市14个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的数据,就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农户对于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吞并威尔士后的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联合(1707),形成不列颠(Britain)。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为世仇,但两个王国的议会最终于1707年签署《联合法案》,则得益于苏格兰长老会在该法案签署期间发挥关键性作用。苏格兰长老会拥有比苏格兰议会更强的公信力,决定了苏格兰教会性质。随着联合进程,不列颠飞速成长为大英帝国,苏格兰长老会作为重要的制度性资源,推动苏格兰人相当程度上认同英国,但因苏格兰未能同整个大英帝国得到同步发展,最终导致苏格兰未能建立起对英格兰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土地纠纷:一个宏观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帆 《学海》2006,(4):47-53
当前土地纠纷正取代税费负担成为“三农”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论题,而土地纠纷的基本动因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整理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资金,这种做法对包括粮食供给、农民就业等内容的农业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城市化与农业安全博弈的结果是土地征用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遍化,其深层原因是当前的多种制度安排导致了农民与其他相关者的谈判能力不对称,而当前对土地纠纷的治理措施更多体现为短期的积极效应。为了追求长期效果,就应重构避免土地冲突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10.
晓馨 《天风》2014,(5):42-43
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产生冲突,以议会通过的法案推动、确定宗教改革精神,使得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公教会,确立国王为英格兰教会领袖,开启了英格兰教会史新篇章。十五六世纪的欧洲处于转折的时代。在经历中世纪的积淀与突破后。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Modern woman in search of a spirit

Oh to be ravished!

Puer psychology and nazism

Von franz reflects

Steps toward receiving woman

To communicate or not to communicate  相似文献   

13.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因其专注彼岸之往生,故曾被讥为“专属送死之教”,然而正是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净土宗在临终关怀和终极关怀上的殊胜。这里主要是从心灵抚慰角度来阐释净土宗于临终关怀方面的价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debate over both the imiplications and the merit of Leopold's land ethic. I consider the two most prominent objections and a resolution to them. One of these objections is that, far from being an alternative to an “economic” or cost‐benefit perspective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Leopold's land ethic merely broadens the range of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to be used in addressing such issues. The other objection is that the land ethic is a form of “environmental fascism” because it subordinates the welfare of humans to the good of the ecological whole. I argue that these objections are based on a fundamental misunderstanding of his theory by advocates and detractors alike. The land ethic is centrally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that advocates a shift in the way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nceptualized and approached.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广为流传,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经蕴含着丰富的净土思想,明确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这一著名命题.本文从菩萨取净土之目的与方法的角度,认为<维摩诘经>中菩萨取净土的目的是度化调伏众生,此即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的内含意蕴,还阐述分析了建立净佛国土之净土行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赵文洪 《学海》2011,(2):158-165
中世纪的欧洲公地共同体公共事务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精神:民主精神体现在共同体全体成员广泛直接参与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的立法、决策、司法活动以及选举和担任共同事务管理者;平等精神体现于共同体成员公共权利价值的平等、在村规面前的平等;在管理共同事务的资格方面的平等。法治精神体现于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律程序。民主平等法治精神,是公地制度留给后世的政治学遗产。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分别从佛教的教、理、行、果四个方面,对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净土思想。通过分析宏道的判教原理、净土实存之证明及信、愿、悟并进的修行理论,反映出其显净理、破狂禅的宏法目的。  相似文献   

20.
Russell  Daniel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4,117(1-2):303-325
Philosophical Studie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