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叶海涛 《学海》2007,3(4):108-112
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化"是指扬弃了人与人之间分裂和对抗现象的人类整体应有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政治权力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化"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与制约.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消失,政治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回归社会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来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演进密切相关.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3.
郭金华 《学海》2015,(2):99-109
关于污名(stigma)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社会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污名研究的推进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学科的分野也造成了今天污名理论和实践的不同面相共存但缺乏整合的局面。本文系统梳理了不同学科关于污名的概念、模型和理论视角的演进脉络,在反思当下反污名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整合不同研究视角的可能性和路径。同时也为国内学界在充分理解西方污名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与特定疾病(如躯体残障、精神疾病、艾滋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社会身份(如性别、年龄、民族以及边缘群体等)相关的本土化污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权力感指个体对控制他人和自身的能力的感知。现有权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主要使用传统两难困境范式,围绕权力感影响主体道德判断的功利论倾向与道义论倾向展开,且研究观点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传统两难困境范式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发了道德判断CNI模型探究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该模型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未来研究可关注CNI模型视角下不同类型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探讨特质性权力感与情境性权力感对个体道德判断差异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支持理论是逻辑学界和认知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逻辑学界熟知的支持理论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L.J.科恩(L.J.Cohen)在20世纪70-8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曾经成为当时的一个热门论题,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评价毁誉参半。实际上,作为一种非经典概率逻辑的支持理论,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在逻辑上存在若干缺陷。于是,学界对它的关注程度日渐减低。稍后不久,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支持理论,即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特维斯基(Tversky)等提出的主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联合国、G8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均把气候合作作为重要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公约和议定书.但是,由于大气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性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本文首先回顾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进程,然后构建了一个简单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若干可以增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措施,包含分阶段实施、改变收益值、全等的制度安排、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外部环境压力的增大、促进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把它们纳入了一个分析框架,文末还对中国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中的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对资本、权力和空间的互动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为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忽视空间价值性的研究,就极有可能走向空间决定论,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展开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资本主义环境,围绕全球化的实质及进程、全球化的特征、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欧美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形成了具有不同理论旨趣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模式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高校德育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理性地审视这种挑战并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 ,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以往关于捐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捐助行为,以及捐助者自身特点对捐助的影响,网络环境、求助者特征对捐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不同信息发布者情境中,网络与现实中捐助的意愿,并确定求助者的身份特征和求助信息特征对网络捐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捐助意愿和捐助金额方面,网络渠道高于现实渠道、熟人发布高于陌生人发布;当求助者与捐助者同为大学生时,捐助者对求助者的理性求助信息比情绪性求助信息有更强的捐助意愿和更多捐助金额。以上结果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往关于捐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捐助行为,以及捐助者自身特点对捐助的影响,网络环境、求助者特征对捐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不同信息发布者情境中,网络与现实中捐助的意愿,并确定求助者的身份特征和求助信息特征对网络捐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捐助意愿和捐助金额方面,网络渠道高于现实渠道、熟人发布高于陌生人发布;当求助者与捐助者同为大学生时,捐助者对求助者的理性求助信息比情绪性求助信息有更强的捐助意愿和更多捐助金额。以上结果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依托全球宗教风险理论,将乌兹别克斯坦的宗教风险划分为内部性风险、外延性风险、输入性风险、外部性风险四个“理想类型”,并从世界主义化、亚政治化、去文化化等角度对其进行具体剖析和评估,指出化解“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宗教风险需依靠各国的通力协调和积极合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构性风险因素,也要重视动态性风险要素,不仅要关注境内风险状况,也要重视域外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4.
齐艳红 《世界哲学》2022,(2):19-29+159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21世纪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E.赖特最初以重构阶级的方式寻求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由于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赖特进一步聚焦于激进民主和社会权力,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与“为民主而斗争”内在地统一起来,不仅基于“民主的平等主义”规范批判和谴责资本主义,而且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提供了制度路径。这种理论建构部分根源于赖特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批判,进而对马克思本人的资本主义替代理论的否弃。这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主义"的批判,明确了鲍德里亚对"生产"的界定,即一种以观念来推导现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于对这种"生产"观念的批判,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价值以及辩证法等诸多概念的根源:即忽视了生产辩证法对社会现实的切入,从而将马克思归入旧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6.
17.
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剧和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发展,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日渐普遍,这引起了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聚焦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整合行为者和观察者视角,探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识别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核心维度,划分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2)采取行为者中心视角,验证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利弊效应机制及其边界条件;(3)采取观察者中心视角,揭示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4)采取行为者和观察者互动视角,探索内外部反馈下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动态变化轨迹。各项研究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完整呈现职场网络闲逛行为从产生作用到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研究预期成果将推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组织应对职场“摸鱼”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被欺负、自尊、情绪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网络被欺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负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情绪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网络被欺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留守经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粗暴养育的调节作用。以525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粗暴养育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有留守经历的个体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程度更高,而且非适应性认知越强,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留守经历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3)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受到粗暴养育的调节。具体而言,经历较多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加非适应性认知;但是对于经历较少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不会对非适应性认知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增加网络成瘾的倾向。但是,如果青少年家庭中粗暴养育程度较低,青少年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就会消失。  相似文献   

20.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文献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适应水平低, 学校参与度不高以及学业表现不足。文化不匹配理论从大学生的文化自我模式与高校文化规范之间关系出发, 解释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与学业成就等方面的不利处境。以文化不匹配理论为基础, 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挑战及其干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人格因素对文化不匹配的调节作用, 也可以探讨教育多样化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我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