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海》2019,(4)
马克思"定在(Dasein)"、特别是"社会定在(gesellschaftliches Dasein)"概念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传统,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展现出新的内涵。青年马克思一方面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阐释为定在与其背后的支配性本质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以人本学批判工人作为定在的非人处境。"社会定在"一方面指经济关系中的特定存在,另一方面指有待实现的人的本质性存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强调经济事实作为定在的历史性与关系性,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劳动、货币、资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超越自然定在、成为抽象一般的过程。作为"社会定在"的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各种形态,都是现代生产方式下社会关系的结晶,马克思由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4)
定在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扮演着言说现实性的重要角色。康德对于定在概念的运用总体上是非反思的,定在概念只有在与非存在概念并用时方才具有现实性的内涵。黑格尔对于定在概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一方面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黑格尔将定在概念理解为体现普遍性的具体规定性,以及变的环节中的否定性,另一方面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则用定在概念来把握商品交换社会的语境中的社会普遍性和原子式个人的结构。费尔巴哈则将定在理解为人的自然本质,在面对宗教批判的任务,提出了"揭露定在"的任务。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定在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定在概念。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5)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它作为"伦理实体"的一个阶段,肩负由家庭伦理实体向国家伦理实体的自然过渡;"市民社会"也涵盖经济体、公共领域和社会与国家的统一体等多重含义;并最终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自由及其定在"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马克思揭示哲学与时代关联的基本命题,从其提出的源初语境和基本内涵而言,是完全从属于黑格尔哲学的。但从独立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整体思想视域出发,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重新揭示了黑格尔以概念思辨方式所把握到的西方社会历史演进中的实体性内容,正是这一点让许多解读者仍将马克思哲学仅仅看作黑格尔哲学的世俗翻版或简单颠倒;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决定性超出黑格尔哲学的地方,在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史前史"时期的感性活动基础和"未来社会"前景的地方,曾经高度评价最终仍然深度误解马克思的海德格尔,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对话者。换言之,以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为参照系,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处境和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它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概念是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建构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解构性因素。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根本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而这种消极方面正是其市民社会辩证法中逻辑链条的断裂点。籍此,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重新勘定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在市民社会结构及进程中的真切意义,在扬弃劳动消极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市民社会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黑格尔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地方发现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