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在实质上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危机,它以人口膨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为主要表现。走向生态文明,不但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扼制乃至消除生态危机的总对策。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有赖于人的文化自觉,需要一个文化启蒙或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而且必须整体谋划,作为系统工程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5):44-50
18世纪的欧洲哲人视孔子为启蒙运动的守护神,而20世纪的中国启蒙者则要打倒孔家店。孰是孰非?或者一般而言,儒家与启蒙的关系到底如何?按照康德的说法,启蒙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根据福柯的观点,启蒙则是一种不断追求超越和逾越界限的态度,包括变为不同的自我。在启蒙理念演变的背后,其实是伦理自我转向了审美自我。不同于西方的自我图式,儒家自我带有焦点-区域的特性,且自强不息,可依情境而变。20世纪初,面对国家危机,儒家精神继承者舍身毁家而救国,以特定的启蒙方式谋求民族独立。进入21世纪,面对意义体系重塑的契机,儒家自我应继续启蒙,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顿于现代理念和文明秩序之中,实现儒家精神的再次转化。  相似文献   

5.
白才儒 《宗教学研究》2003,1(4):114-119
《庄子》是在人类理性精神发生质的飞跃的大背景下,对春秋战国的全面社会危机进行理性批判,揭示出这种危机背后的深层生态内涵;《庄子》深层生态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转向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的两次认识飞跃来实现的;道和性是《庄子》生态宇宙观的两个重要基石,万物平等、保性重生等生态思想和伦理规范都是从其中演绎出来的。从《庄子》深层生态思想整体看,道是本根,无为即道的根本存在方式是核心,性是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任平赵文(苏州大学管理学院215006)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本世纪末对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4):204-210
启蒙社会的思想大多会因为时代发展而沦为被批判的对象。发生在农业社会以激活人的精神存在为使命的"权力启蒙",已经成为了工业社会启蒙时期思想家祛魅的靶子;发生在工业社会以人格概念为制度基础、以激活人的物质存在为路径的"法的启蒙",同样留下了"绝对缺陷",导致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大的"道德黑洞",并在后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彻底的"风险社会"。张康之先生的《论伦理精神》是新时代、新技术、新实践催生的新思想。根据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治理要求,突破了第一、二次启蒙的思想界域,提出了人的三重存在: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将道德存在应用于合作的社会并嵌入到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之中,弥补了第二次启蒙的"绝对缺陷"。这是社会治理模式设计的重大思维转变。人的道德存在的提出、理解和应用是第三次启蒙的基础,没有道德存在的第三次启蒙难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者们就“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启蒙”这一热门话题展开了讨论。1.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后现代思想的视域。依据后现代思想家关注的基本问题,探究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意义和深层旨趣,是本次研讨会多数代表的理路。王治河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兴起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包括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内的普遍…  相似文献   

9.
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本真精神,是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明观的视野中,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按照自然的生态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美的原理,并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健康的新陈代谢或物质、能量、信息的正常交换为基本理念来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形式。因此,生态文明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盘否定与抛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自然的文明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种完全异质于人类中心论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10.
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的今天,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认识自然、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整体的视角,并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从根本上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度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和深刻意涵,并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树立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文本视域和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出发,建设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创造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