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增涛 《学海》2013,(1):127-135
本文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理论演进分析的基础上,以Gartner的企业家研究分类理论为依据,就企业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构架了一个企业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概念框架.结论如下:(1)企业家特点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除了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外,在人口统计和人格特质等对国际化的影响方面仍存在着矛盾的结论;(2)企业家行为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从特点整体角度,以及特点和行为整体视角就企业家对国际化影响的研究缺乏;(4)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企业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忽视了企业家对大型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 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 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 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 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 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 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 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 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 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 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存在不同的影响。通过整合以往有关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发现关系认知影响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亲疏关系"效应。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诸如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关系核心构架的"阶层关系"等更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深刻作用。以"阶层关系"认知为核心的关系认知可能调节着特质认知对于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秋锦  张帆钟年 《心理科学》2021,44(6):1461-1468
本文基于以往理论,提炼出人际交往中影响信任的两大因素:关系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通过两个情景启动实验尝试探索亲疏关系、可信赖特质(能力、善意和诚信)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亲疏关系除了可以直接预测人际信任之外,还可以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可信赖特质产生间接影响。此外,个体的人情取向可以分别调节亲疏关系对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的效应和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影响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并且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关系网中的熟人。本研究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人际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5):130-133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经济开放发展国际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医药企业如何走出去与走进去及走上去,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资源基础论为海外市场进人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环境和卫生医疗环境特点,运用因子聚类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医药市场进行分类,针对我国医药企业资源特征,提出其海外市场开拓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测量个体的认知控制水平,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媒体多任务行为与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媒体多任务程度越高,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与实验室情境中的抑制控制能力均越低;媒体多任务程度越高,个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能力越低,但与实验室情境中的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能力无显著关联。研究支持了注意分散假设,表明频繁进行媒体多任务会损害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宜人性特质是否影响企业家成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宜人性人格特质与企业家成就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索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元分析结果显示(1)宜人性与企业家成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文化差异的调节因素显著,相较于西方文化,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宜人性高的企业家更容易取得高成就;(3)经济环境的调节因素显著,经济环境恶劣时,高宜人性的企业家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经济环境良好时,企业家宜人性对企业家成就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摘要:权力对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成为权力领域研究的新焦点。一般认为,权力使得个体减少对他人和环境的依赖,进而引发简单化的信息加工取向,高权力者常因认知懒惰而采用启发式信息加工策略,然而这与现实情境中高权力者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做出较好的决策结果的情况不符。事实上,权力既可能产生启发式认知也可能产生分析式认知,但都更受情境的影响。文章从双系统模型的视角对信息加工过程中权力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了权力引发不同信息加工方式的调节变量。最后,文章从权力对认知影响的内在机制、角色分配、权力动态变化对认知影响等方面,讨论了现有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分析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不同研究取向的应对问卷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现实和精神压力的增大,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建构了各种应对问卷,此文总结了5种主要的应对研究取向,包括应对过程研究取向、应对特质研究取向、应对认知思维研究取向、应对能力研究取向以及特定情境应对研究取向等,并对相应的问卷做了一个整体的回顾,最后提出了应对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对应对测量工具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4.
多任务信息加工中的多道分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常用结构理论和资源理论来解释人在多任务信息加工中的作业表现。在多任务中起主要作用的认知能力,其表现形式主要为信息处理的速率以及加工和存储的容量。本研究利用多任务和任务速率的变化来研究信息处理的速率和多任务作业成绩的关系,认为大脑运行的时钟速率是资源的一种形式,大脑对该资源的分配采用多道分时的机制,某个任务获得的时间片越多,该任务的工作绩效就越好。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负荷下,信号速率的加快,任务数量的增加,人的作业成绩随着可用时间片的减少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考察吸烟利弊权衡对戒烟计划的预测,以及戒烟意愿的中介作用和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对340名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1)吸烟利弊权衡显著正向预测戒烟计划;(2)戒烟意愿对吸烟利弊权衡和戒烟计划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3)未来取向负向调节吸烟利弊权衡和戒烟计划的关系,但对吸烟利弊权衡和戒烟意愿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吸烟者戒烟计划发展经历前决策和前行动阶段,且该过程受未来取向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在大学生群体中,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愤怒沉思、认知重评以及攻击行为的关系,采用了特质愤怒问卷、愤怒沉思问卷、情绪调节问卷以及攻击性问卷对重庆市西南大学的7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愤怒沉思以及攻击行为之间两两相关,认知重评与各变量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特质愤怒通过敌意认知的部分中介作用预测愤怒沉思和攻击行为,但是愤怒沉思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认知重评在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会因个体认知重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强度上的差异;(4)对于不同认知重评水平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机制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低认知重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主要通过敌意认知和愤怒沉思的完全多重中介作用对攻击行为产生预测;对于高认知重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主要通过其直接效应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晨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1):150-156
面孔—特质推理(face - traits inference)是知觉者凭借面孔推断他人特质的心理过程。面孔特征、构型以及表情是特质推理的主要线索。其心理机制可从生理、进化和认知取向等方面进行解释。以往研究发现,面孔-特质推理具有适度准确性。其准确性主要受到知觉对象的面孔吸引力,知觉者的身心特征、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情境也是影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需在面部线索、准确性指标、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受到自我概念文化价值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的取向和调节与西方人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正性情绪更多指向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现出对情绪的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的正性情绪更多与个人、内在的因素相关,体现出对情绪的个人取向。受到正性情绪的不同取向的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持有非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而西方人则持有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在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从本土化视角、内隐测量、社会文化神经研究范式以及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价值等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改进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校园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反刍思维在校园排斥与抑郁间具有中介作用;(2)校园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低特质正念初中生更为显著;(3)特质正念还调节了反刍思维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高特质正念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更低。研究以校园排斥、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为切入点构建了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模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