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8,(1):90-99
目前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在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并且这些问题在其固有语境中几乎无法彻底解决。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长期移植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西方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复杂且异质的社会实践。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实际包含着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在非西方语境中的重新定位,二是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本学科"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是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可以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抓手。这是一项"集成"和"总装"的工作,是一种"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无神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无神的物质世界产生了有神观念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无神思想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无神论学科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特色无神论学科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以问题为导向。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0,(1):23-29
从学科形态的意义上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在发展中呈现出拓展性、聚合性以及二者有机结合三大特征。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体系、实践理论体系、行政管理方法与技术体系不断拓展的条件下,产生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危机管理学等新专业,在聚焦中国问题、聚焦科学问题、聚焦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中,开始实现学科的聚合。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在国家行政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实现拓展性与聚合性的统一,逐渐找准学科定位,并将此作为学科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杨立华 《学海》2022,(5):117-127
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学,首先要弄清特色、风格、气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在结合中国古今文论,辨析特色、风格、气派、境界、精神和气象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评价作品、研究和构建学科、学术的新气象论,指出气象是综合了特色、风格、气派、境界、精神等诸要素的更为整合性的概念,意为作品、研究、学科、学术等在整体上所形成的内外合一的总体性景象,而精神则是其核心要素、支柱和灵魂。之后,基于大视域俯瞰法,通过与中国历史、特别久远的未来以及其他国家的大时空的比较分析,本文指出“共和气象、人民精神”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公共管理学构建的整体和核心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进路相切合,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遵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推进,呈现出"历时性"、"共时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在政治伦理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政治伦理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推进政治伦理学研究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使政治伦理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其次要强化学术功能,发挥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功能;再次要彰显中国政治伦理自信,积极应对国际政治伦理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习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任务,特别是用较多的话语谈到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体来说,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  相似文献   

7.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类型.本文应用国家治理理论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公共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重要工具,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依此,本文应用国家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从国家治理主体利益冲突、国家治理目标演变、国家治理结构优化、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和国家治理民主进程等角度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创新的若干问题,以期系统地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丁建定 《学海》2024,(1):130-138+216
西方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基于古希腊社会中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行为的基因,这种基因构成了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上的元文化差异。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公民的公共精神、社会意识与国家认同。西方社会政策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注重政策之间的关联性,这使其社会政策以政策体系而非个别对策的方式呈现,进而发挥了更加充分、系统而又综合的功能。增强中国社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构建社会政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核心问题。遵循基本学理是西方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经验。在强化对西方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学理进行揭示这一重要任务中,必须向更基础的历史和理论领域寻觅西方社会政策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以科学、客观的学理揭示和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学理借鉴。  相似文献   

9.
雷宝 《中国宗教》2018,(5):58-59
2018年5月21日,"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专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30余位国内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共同深入学习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与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为我国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和学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回顾40年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园中的主干和显学。经济伦理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伦理、经济公正、经济自由、道德资本、信用道德建设、企业伦理等研究热点和焦点方面彰显了学科价值和学术特色,经济伦理的理论史研究日臻完善,"走出去"国际交流成绩斐然、实现重大突破,经济伦理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已经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经济伦理学在经验总结和趋势展望基础上,在新时代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