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威廉·汤普逊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硕士田永胜威廉·汤普逊(1775一1833年)是英国的功利主义学者。他早年深受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认识到边沁功利主义伦理学只考虑社会基本善的增加而不考虑如何分配善的缺陷后,转向了欧文主义。后来...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3.
杰里米·边沁和自体圣像艺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4.
在功利主义内部一直存在一种对康德伦理学进行功利主义式解读的倾向,在当代,此种解读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伦理学家R.M.黑尔。这种功利主义式解读在于功利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康德对客观目的和主观目的的区分及对客观目的的强调,从而将行动和行动者道德属性的理解局限于主观目的。这种分歧又体现为康德和功利主义者分别代表着两种实现道德准则普遍化的方案。事实上,康德所代表的是与功利主义相对的契约论传统。  相似文献   

5.
<正>从边沁开始,功利主义就一直在西方伦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功利最大化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几乎所有的道德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论述。但是,传统的功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区分几乎已为当今实践哲学普遍认可,但义务论现在、且从一开始就一直从属于功利主义。边沁曾建构"义务论"来意指一种功利主义世界观中的私人道德之艺术与科学。这个经典区分由布洛德(C.D.Broad)构造出来以改进西季维克(H.Sidgwick)的功利主义,随后为弗兰克纳(W.K.Frankena)所采纳。对布洛德而言,这种区分意指伦理学的两种对立趋向,然而,在弗兰克纳的教科书中,它变成一种专有区分:义务论意指不计后果,并因而几乎不可能把义务论看作一种全面的伦理学理论框架。然而,这种观念为罗尔斯(J.Rawls)所采纳,并且在他对义务论的契约式阐释中,它实际上已不再归于伦理学领域。  相似文献   

7.
原台湾大学校长,现淡江大学教授盛庆峡先生日前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演。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功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他以英文写作的《Unified Utilitarianism》(《统合的效用主义》)一书已于1993年由荷兰出版。盛教授此次讲演即以其书名“统合的效用主义”为题阐述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盛教授指出,古典的效用主义最招致批评之点是它只强调令效用最大化的方面,而忽视对效用的公正分配的方面。古典效用主义,尤其是边沁的理论的这一缺点之难以克服,首先在于它对效用持着一种偏狭的理解。边沁的理论偏狭地把Utility释义为快乐的  相似文献   

8.
再论梁漱溟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友荣 《心理学报》2000,32(4):470-475
该文从心理发生的动力、身心关系的活动机理、知识构成的方法、心理发展的条件、心理保健方法和学习心理学思想等六个方面历史地、系统地论述和评析了梁漱溟先生的心理学思想,并从多角度阐述了他对我国早期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以期确立他在我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和全面认识梁漱溟先生。  相似文献   

9.
通常,墨家被看做功利主义,儒家则被认为反对功利主义.本文提出,儒家虽然不是墨家的那种功利主义,但就其强调后果作为判断行为是否是善的依据这一点而言,儒家与墨家都可以说是一种后果论.通过对孔子、孟子经典文本的分析,儒家与墨家在义利观上相同之处远远超过人们想当然以为的不同.儒家跟墨家一样,都欣赏"老谋深算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0.
管月飞 《世界哲学》2012,(4):129-139
萨缪尔·克拉克是近代英国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拉克既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牛顿主义者。他在哲学中采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试图将其建立在一个自明的基础上。克拉克道德哲学的核心是道德适宜性理论,当然他关于自由和道德责任的论述也很重要。克拉克的哲学,尤其是他的道德理论对18世纪英国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克拉克及其道德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和更加准确地认识近代英国道德哲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论易儒道交融的中国古代和谐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德愉悦感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核心。休谟认为,道德愉悦感根源于人性中的同情,同情心把个人愉悦和他人(社会)愉悦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道德愉悦感。尽管休谟宣称反对道德自爱论,但从他的论述中可看到,他实际上承认自爱是道德愉悦感的另一个来源。同情和理性共同实现了自爱(个人愉悦)向道德愉悦感的转变。休谟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凸显了道德结构的三个要素即自爱、同情和理性;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摇摆于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间。道德理论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情感功利主义、理性功利主义、情感道义论和理性道义论,而休谟的道德理论基本上属于情感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是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并在价值评判上与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分歧。他通过对康德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反对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分裂;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的伦理观,反对国家伦理对个体价值的压制。他肯定了儒家伦理中的整体性与超越性,在后启蒙的视野中对儒家伦理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追问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关注穷苦人的文学:再读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幸智 《学海》2006,(3):172-176
作为工业化的受益者,狄更斯比其他任何同时代作家都更深刻地洞察到在维多利亚中期英国社会稳定和繁荣表面下隐藏的紧张和矛盾。他以坚定的建设性批判态度理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为完善工业社会出谋划策。《圣诞故事集》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他的社会组织原则主张:怜悯和慈善与正义同样重要;应该帮助一个阶级去了解另一个阶级,进而实现“人间友好,天下太平”。这构成狄更斯关注穷苦人文学的基本核心,也是他对英国社会制度建设性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持实践,诠释传统礼仪,阐扬宗法文化,为保存传统文化作了最后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边沁的功利主义为苦乐原理、效果论和功利原则这样三个理论基点所构成。这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困境的三原理。苦乐原理由于没有进行内在的质的区分,为密尔所修正,但密尔的修正突出了苦乐原理与效果论的内在不一致;同时,密尔以自我牺牲来补充功利主义,又暴露了功利主义原则的内在矛盾。还有,密尔以平等权利来为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理辩护,恰恰表明功利原则并非是可以成为一个理论的基础性原则或终极原则。斯马特的行动功利主义则进一步暴露了功利主义的非正义性特性。功利主义的这样三个典范表明仅仅诉诸功利原则无从走出内在逻辑困境。布兰特援引认知理论以及道义论原则,笔认为这才使功利主义从其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7.
陈伟 《学海》2012,(1):120-130
关于霍布斯的论述是施米特政治理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施米特意识到了霍布斯思想的复杂性、多面性,反对简单地以“现代人”、“自由主义”等标签去概括霍布斯.他重视霍布斯承上启下的位置,既看到霍布斯与之前数百年思想资源的密切关联,又看到他启发后世政治哲学的新因素.霍布斯对政治统一体的认识,对主权决断的重申,对秩序的捍卫,均被施米特用来反思20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困境.不过,简单地称施米特为霍布斯主义者,是低估了施米特学说的原创性.施米特学说的原创性尤见于他对霍布斯进行批判之处.  相似文献   

18.
焕力 《学海》2012,(4):200-204
洪秀全对待儒学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颇为复杂,即前期并不反儒,1853年开始实行焚烧儒学经典,后来则是采取删改颁行儒家经典的反儒方式。但是,他一方面在反对儒学,另一方面又把一些儒家的基本理念奉为信条。分析洪秀全在儒学问题上的矛盾表现,可以揭示洪秀全反对儒学的本质:他反对儒学不是反对封建主义,而是在维护上帝教的权威。所以,他的反儒活动不具备进步的思想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谓真理?     
在早期基督宗教哲学中存在有两种对立的真理观。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主张“真理即是存在”。另一种以波爱修为代表,主张“真理并非存在”。阿奎那既反对奥古斯丁的也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主张真理乃事物或存在与理智的符合或一致。阿奎那之所以反对奥古斯丁的真理观,乃是:勾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差异性,更好地阐述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他之所以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乃是为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同一性,强调真理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石里克的伦理思想 ,认为他引入心理学方法而提出的动机形成律在解释人的道德问题上极具特色 ,分析了他的快乐情感的价值以及人合乎道德行动的动因等伦理观点 ,并通过将其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义务论以及中国的程朱理学、泰州学派等伦理思想的比较 ,进一步挖掘了石里克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