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性同体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双性同体"思想为基础,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跨越性别的界限,呈现双性视角;通过探讨双性同体实现所需要的条件,即基本的译者能力、与性别他/她者的换位思考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及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关注"临床哲学"概念提出叙事/创伤进路来应对压迫和暴力的哲学问题。它建立了与"女性哲学"的联系,并将其与临床智慧相结合来描述"没有暴力的亲密关系"。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母性意识形态,使得日本女性主义哲学不可避免地要从女性自我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双重属性的观点来质疑女性气质。面对规范日本核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母性,需要对亲密领域的母权制实践进行批判。历史上,战后日本家庭与战前日本的帝制和军人政权的母系性质是连续的。因此,女性主义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应该将自身从一个性别范畴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创造一种女性概念,以其作为哲学的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3.
朱迪斯·巴特勒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先锋之一,她自身独特的性别身份为她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她围绕着语言、主体、性别身份这三大关键词展开论述,跳出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区分困境,解构了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主体。从巴特勒对于女性主义主体的颠覆出发,可以窥见其是如何摆脱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二元划分的纠缠,这也引出了其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性别操演说"。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将"技术"纳入了其研究视野。在激进女性主义看来,生育技术是父权制压迫女性或男性向女性生育权力领域进攻的武器;医疗技术因"缺乏女性的声音、立场和视角"而使女性在医疗技术系统中成为"他者"。整容技术带给女性的只有"对女性身体的殖民"。避孕技术、"人造子宫"技术等引领的"生物科技革命"是女性摆脱成为"生育机器"从而实现性别平等的良好契机。总体上,激进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对现代技术呈现出某种矛盾的心理。相较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它在更深层次上突出女性价值、立场与视角来阐释技术,这对技术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解决是有利的。但它凸显性别差异,过度张扬女性价值,以摆脱"性别统治",这等于变相承认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及其现存"合理性",使其在技术领域追求性别平等呈现简单化与"粗暴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女性主义认同是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并自我标签为女性主义者的社会认同。基于Downing和Roush的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开发了FIS、FIDS、FIC等旨在评估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阶段与水平的测量工具。研究表明,由于女性主义赋权女性挑战其生活及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主义偏见,因此,女性主义认同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女性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未来的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应该重点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及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包括运用交错性范式与多元方法探讨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年龄、阶层等多元群体经验,使用追踪研究探讨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的历程,以及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工具的本土化,从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认同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代女性主义神学家把上帝建构为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的现实,本文对上帝的性别给予了新的反思。论文基于"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用来形容上帝的隐喻,首先梳理当代主要女性主义神学家对上帝性别的建构,然后回到圣经,发掘圣经对上帝之性别的描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隐喻,都是在刻画上帝的气质而非其性别,上帝是超越性别的。单纯地从女性经验,或单纯地从男性经验出发来建构上帝的性别,二者均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已经在当代哲学领域带来深刻的思想革命."性别差异"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笔者以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应当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三个问题为例分析了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郭夏娟 《哲学动态》2005,64(11):41-46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是否如他想象的那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是否真正包含女性的基本权利与要求?在女性主义视野中,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他的正义论建立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的基础上,其正义原则只关注"社会基本结构",忽视"私人领域"中的家庭正义,致使两个正义原则存在着"性别缺失"与父权主义特征.女性主义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其正义观,进而修正两个正义原则,以表达女性主义的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10.
《你的名字》是2016年日本的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立花泷和宫水三叶由身体交换引发的故事,不仅为日本电影产业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观众呈现了日本动画电影浪漫、唯美的一面。从生态女性主义分析解读《你的名字》,首先可以看出导演的性别意识取向,他塑造的两位主人公身上都既带有男性色彩又带有女性色彩,这是导演描述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其提倡的打破二元对立的局面,不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对待自然上。我们可以如泷一样尽力拯救人类,但依旧无法对抗自然之力。人类依旧需要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70年代之前,性别是一切女性主义者在探究妇女千百年来受歧视和压迫根源时最先投向的视点.因此,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学者从引入、介绍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到对女性主义伦理学展开深入研究,使得女性主义伦理学成为当今中国女性主义哲学学科中探讨最为充分、深入的一个领域.本文将从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介绍和引入、深化和发展以及若干实践主题的探讨等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周冏 《伦理学研究》2020,(1):122-127
一直以来,女性主义以消除所有形式的性别压迫为其核心政治目标。第一波女性主义论证其正当性的理据在于两性拥有同样的理性能力,因而女性应当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方面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这忽略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且无益于解决家庭领域内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为此,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之后,女性主义转而关注女性独特的身体体验,一方面揭示了父权制如何以身体为对象而建立统治,另一方面又从建构论的角度论述了性别主体在身体实践中形成的过程,从而提出身份政治的主张。但是对身体的强调可能会导致本质主义的困境,同时女性群体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身体体验,难以形成统一的女性主义立场,因此导致女性主义自身合法性的危机。为此女性主义试图在肯定多元体验的基础上,思考一种差异政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斯坦顿为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不仅领导了19世纪末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其著《妇女圣经》,从根源上抨击了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传统中的父权制。她指出圣经是造成妇女从属的根本原因,同时,质疑圣经为上帝之"神圣启示与话语"。她激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女性主义理论,力透纸背,对后来的宗教、性别与妇女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4):94-100
国家的性别在政治社会学中是一个被忽略的命题,而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则属于理论化程度比较低的主题。本文将选取西方女性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理论——佩特曼的性别契约论、麦坚伦的国家物化论和布朗的国家创伤论——进行述评,分析性别在国家起源,结构以及运转中的形构作用;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来重新解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国家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在市场转型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德国电影历来以冷静思辨著称,在女性主义表达方面同样如此。特洛塔作为德国最为知名的女性导演,一直致力于女性题材,电影《三姐妹》正是其导演风格较突出的一部影片。但本片女性困境的重心并未放在工作或政治权利的争夺上,而更多关注了女性内部的微妙关系。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深入认知,体现在并未简单二元对立地歌颂女性或贬低男性,而是通过"姐妹情谊"的分析,探讨在女性团结的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予美好期许。不卑不亢,正是其创作最值得尊敬之处。  相似文献   

16.
善意性别偏见因持有者的主观好意往往难以被识别为偏见, 但会通过限制女性的角色形象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从而巩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善意性别偏见从家庭教育、婚恋角色分工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挤压女性的生涯发展空间; 相比来自他人态度的直接作用, 这些消极影响更多通过女性对善意性别偏见的自我内化来实现。针对这一作用机制, 研究者们从女性感知和应对善意性别偏见的个体心理层面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我们认为,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审视善意性别偏见的相关研究, 如何秉持研究立场的客观性和价值观的中立性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也对性别偏见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性别与哲学对话平台”首届论坛于2007年7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18所大学、学术机构和学术刊物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论题如下:1.性别哲学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性别哲学的定位。学者们指出,性别哲学的可能性之所以遭受怀疑,根源仍在于价值判断和知识判断、主观和客观截然二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有学者指出“女性”概念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异质的和多元的社会气氛中得到定义:“女性”不是女性主义运动中一个固定的范畴或共同的前提,而是一个需要女性主义经过批判性的思考来不断解构和建…  相似文献   

18.
刘静 《美与时代》2014,(10):93-93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寻求男女平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当代摄影艺术创作中,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视角不同,在作品中呈现着不同的性别张显,为其群体所发声。所以对其女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解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 1999哲学发展报告 /复旦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 5 — 4 77页面向新世纪的哲学教学与研究 /李学丽 ,李荫榕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 0 0 0 4 — 4 4 3页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 :政治哲学在中国 /韩水法主编 —广州出版社 ,2 0 0 0 4 — 32 2页理解理论研究 /冯文华著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 0 0 0 7 — 2 38页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 /吴小英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0 10 — 2 19页 — (女性主义哲学丛书 )自然辩证法概论 /潘昌…  相似文献   

20.
宋荻 《现代哲学》2017,(4):148-153
在胡适禅学研究的启发下,现代禅学研究逐步颠覆了传统禅史"南顿北渐"的对立图式,解构了南北二宗"顿""渐"的法门对立,重构出"顿"与"渐"的同质关系。现代禅学研究对"顿""渐"对立的解构,是有意弱化义理层面的处理而侧重史学批判研究的结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学批判的某种目的性意图。同时,"顿""渐"同质关系的重建,是运用"东山门下"包括神秀、法如、老安、玄赜等各系在内的"大北宗"概念,代替原初语境中单指神秀一系的"北宗",将南能与北秀二宗的关系置换成慧能南禅与东山法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的结果。禅宗顿渐关系的重构,尤有待于在思想史的脉络中、从"义理之诤"的层面给予更加充分的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