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  相似文献   

2.
父亲于1922年夏获哈佛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经梅光迪、吴宓推荐,接受了东南大学刘伯明校长的邀请,出任该校哲学系教授。时《学衡》杂志创刊号已于是年元旦推出。回国后,父亲即参加了《学衡》,后并被目为“学衡派”。该学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持批评态度。父亲为《学衡》杂志写了许多文章,而大多是与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史有关的,如《释迦时代的外道》、《印度哲学之起源》、《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等等,并译翻了Edwim waddace所著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在清华时期发表的《理学谵言》等儒学论文,是探究新儒家和学衡派产生渊源的重要文献。他以道德为立己和立国的基本,阐发以道德实践为本的宋明理学救治时弊的效用和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辛亥革命后从"反传统"到"接续"传统,学衡派是最早的转折点。汤用彤主导的学衡派在思想上与新儒家息息相关,都强调儒家的道德价值及其现实意义。藉此可为学界对新儒学与学衡派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理想回应——《学衡》派文化观辑释李毅(南开大学马列部300071)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学衡》派是以其二十年代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兴之后,《学衡》杂志的诞生确有其特殊的思想意义。它是由吴宓、梅光...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6.
<正>刘大钧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共54万字,415页。本书辑录论文25篇,为2013年8月16至1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此次会议延续了历届研讨会"史思并重,多元融合"的学术理念,以"易学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  相似文献   

7.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庆祝周易研究中心与《周易研究》学刊创办十周年之际,特向读者介绍由刘大钧教授主编的《大易集成》《大易集要》《大易集述》三部论文集。这些论文集记录了1987年12月隆重召开的"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及1993年7月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以及1997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重要学术内容,反映了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海内外易学研究的进展及水平。《大易集成)}济南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198年)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本论文集从大会收到的中外易学专家、学者提交会议的129篇论文中精…  相似文献   

9.
2014年,《医学与哲学》杂志继续秉承"关注热点,挑战现实,放眼世界"的办学宗旨,以哲学视野审视当代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为广大作者与读者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并有众多优质稿件被权威文摘类报刊转引。据统计,2013年~2014年,《医学与哲学》杂志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5,(1)
本文回顾了《原道》在过去二十年的思想学术历程,并在"原华夏文明之道"的使命上,描述了"大陆新儒学"的形成及其思想学术的初步成就和格局,以此纪念《原道》创刊二十周年。  相似文献   

11.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伊藤仁斋早年信奉朱子学,后来提倡越过宋儒阐释,直读《论语》《孟子》之古义,创立"古义学派",在德川时期的日本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认为伊藤仁斋的学术主旨是直取孔孟本意,以《孟子》为《论语》义疏。具有重在伦常日用,反对虚浮高论的特色。在内容上以诚为总纲,以仁义为宗,以忠信为主,以礼为要。并探讨古义二字的含义以及仁斋的学问方法。最后就仁斋学术与先秦儒学、宋学的关系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3.
张泼 《哲学动态》2015,(2):105-107
<正>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报刊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现实"为主要议题。与会者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近年来,学界在  相似文献   

14.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弟子职》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集成""《管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历来为各代教育者所重视。《弟子职》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可以归总为三个字"""三以律":即以"德"为先、以"师"为重和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6.
正由《美与时代》杂志社和郑州大学出版社协力推出的《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这一鸿篇巨制,开始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值得我们重视和庆贺。本书收录的内容主要来自《美与时代》杂志十年来所设的"美学学人"专栏,其中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领域内从事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的历代美学家和学者的学术经历和体会。从老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创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17.
陈畅 《学海》2012,(1):155-159
《明儒学案》通常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这种观点的误区是把《明儒学案》与其所属学术传统割裂开来。《明儒学案》并没有超出传统上"以道为体、以史为用"的道统史观,它是以总结明代儒学为途径、以表彰刘宗周之学为目标的道统论著作。刘宗周建立了一种从整体上超越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哲学立场,黄宗羲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通达的道统史观,把存在诸多差异的明儒学术统合为一个价值整体。其话语特色是:既按各家思想自身的逻辑突出其特质,又使各家思想以参证、彰显刘宗周之学的方式存在于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郑伟 《孔子研究》2012,(3):12-19
嵇康曾撰《春秋左氏传音》,今存之条目对于古音韵学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嵇氏音》乃由家世儒学熏陶、河东学术影响以及洛阳写经训练三方面的因素合力促成,当完成于洛阳写经时期。清代学者指出《嵇氏音》"间采《公羊》之说"固然可以成立,但不应作为一种治学特点过分强调。嵇康秉持"古学"的治学理念,崇尚兼通,贵在守真,鄙弃"今学"之趋时风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抑引人性"之经学,与其以"自然"为本的玄学思想潜通暗接、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青 《管子学刊》2007,(2):82-85,96
《庄子·天下》术"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学术由"混沌"状态向细化状态的发展进化,也正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上博简《曹沫之陈》为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一个实例.深入认识"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不仅对于庄学研究有一定意义,而且对于认识《曹沫之陈》的性质和古代学术变化的实质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