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9,(1)
黄兴涛的新著《重塑中华》从精英与下层民众复杂互动的格局出发,全面、系统论著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如何由典型少数精英的思想,最终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空白,为检讨和纠正近几十年学术界单纯强调发掘下层声音之弊,回归精英视角、正视精英文化和思想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示例。为纠正西方学界特别是新清史论者所造成的学术混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他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上层精英的有关理念演变为切入点,似有与当下的西方乃至国内的学术主流唱反调的意味,实为带有反思意义的努力,是对那种以挖掘边缘群体声音而行反历史主义之风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2.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为载体,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揭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把握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积极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丛书共分八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唐凯麟主编,王泽应、高恒天、邓名瑛、张怀承、彭定光、李培超、李彬著,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6月-2015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5.
张倩 《现代哲学》2007,(6):136-137
最近,广东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聚集广州珠岛宾馆,座谈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并以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为核心,就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组织编写,李宗桂教授担任主编,以中山大学为主的广东多所高校知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该丛书预定出版十本,目前出版了七本,分别是《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法律精神》、《中国教育精神》、《中国伦理精神》、《中国经济精神》、《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也包括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从新时代理论创新之辩证综合立场来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作为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多年伦理文明宝库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的伟大伦理道德成果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之中,并自觉地在人类道德的总库中汲取优秀成果,即在坚持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的社会主义时代性和吸取现代性积极成果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伦理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中华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共同地域、并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传统所铸成的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凝聚点,呈现出从初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拙文在《初探》的基础上,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近代以来所遇到的挑战、考验与发展;尤其在当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诸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0,(1):64-72
在近代中国情境下践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论、方法、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方维规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细致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译介、形成和变迁,并从概念的古今流变和中西日互动等角度,为中国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操作指引。本文在反思方著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方法的概念史、包容的概念史、复数的概念史、分层的概念史、有限的概念史,冀望对推进中国概念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0,(0)
<正>"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但至今学界对"民族"一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中华"语境而言,从时间与属性来看,"汉族"、"华夏"、"炎黄子孙"、"少数民族"等称谓都非现代性的民族用语,唯一能进人世界语境的是"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外来民族的压迫和现代国家独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政治共同体意识。时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政治生活中,乃至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