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实际上意味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同化,也就是它自身的普泛化。把中产阶级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来研究,不仅是因为目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是以中产阶级的价值理想为基础的,而且在可见的将来,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普泛化也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8,(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中产阶级的规模在不断萎缩。导致这种趋势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不平等在加剧。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7年提供的最新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和家庭收入五分位数据,结果均表明美国家庭的贫富分化在不断拉大。尤其是作为家庭虚拟收入的公共服务在美国公民间和区域间的供给存在不公正现象,加剧了美国的经济不平等状况。从制度分析来看,美国的政治体系日益被富有的利益集团掌控,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限制了美国降低经济不平等程度的能力,削弱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流动性;长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重效率、轻公正,特别是以教育领域为突出代表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公正现象不断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冲突。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5):165-169
2016年总统大选呈现的美国"政治画风"令许多人颇感讶异。大选本身毋宁是透视美国政治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自由民主政制日趋寡头化,党争白热化,贫富日见悬殊,社会挫败情绪日趋激烈……。社会学家霍奇切尔德《本土的陌生人》以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如下重要议题:"特朗普现象"折射出美国右翼人群内心深处怎样的对事实的感受即"深层叙事"?导致美利坚人政见日趋极端化的"移情障碍"有着怎样的发生机制?面对自由派"政治正确警察"咄咄紧逼之势,保守派右翼人群心灵深处有着怎样的失落感和恐惧感?在他们的"深层叙事"中,曾经引以为豪的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为载体的一整套中产阶级伦理正在被侵蚀且不断趋向式微,自己俨然沦落为"本土的陌生人"。霍奇切尔德的著作提示我们:"特朗普现象"并非特朗普本人制造的"现象",它毋宁是新世纪美利坚社会矛盾和精神焦虑的集中反映。特朗普的当选无疑是对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后果的反拨。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美利坚人无限的悲情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级的兴起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个世界性话题。在对以往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中产阶级的概念,并辨析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还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研究指出,作为一定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的群体,中产阶级既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力量,又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5.
周桥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7-247
赖特的观点看,中产阶级是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均居于社会的中间水平。如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他们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位于二者的缓冲地带,有助于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而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是那些收入中层阶级,而是农民工。由于我国农村劳动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进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大量年轻劳动力像城市转移。农民工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广大的社会群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把农民工作为我国的中产阶级,对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具有更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亚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燕 《学海》2004,(2):127-131
本文论述了包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东亚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中产阶级政治参与问题。中产阶级的利益明显地依附于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他们在意识形态倾向上表现得既保守又激进 ;加之自我利益和机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从而在关于民主和政治的不同观点上 ,扮演着“摇摆的”和“情境的”角色。目前 ,中国正处在独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期 ,同样面临着国家的强大干预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外部力量推动 ,分析东亚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对理解我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2):204-216
欧美国家2016年的政治动荡使二战后确立的西方自由秩序陷入危机。本文着眼于阐明两种结构性成因。首先,全球化的断层性在许多国家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平等,激发了反全球化力量的崛起;其次,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引起民族主义和地方认同的反弹,形成了文化认同的裂痕。这两种趋势引发了欧美社会的政治意识对立,促成了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群体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此,每个国家总会制定培育与促进中产阶级的各种政策.在韩国,作为扶持中产阶级的住宅供给政策,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业已得到强化.住宅供给政策虽然已对扩大中产阶级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近些年来也引发了对其政策效果的某些怀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考察不同阶级的住宅现况与评价基于居者所有的住宅政策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关于"居住阶级"的新韦伯主义理论不能有效解释韩国住宅的不平等;有房阶级与无房阶级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于其各自内部差别;不同群体的内部差别和异质性正在呈现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进一步显示,以往没有房产的民众虽然现已拥有住宅,但不会将住宅作为财产积累的一种手段,而仅视为一种生活或生存空间.因此,从无房民众变为有房阶级并不意味着跻身于稳定的中产阶级行列.上述事实表明,基于扩大住宅私有培育中产阶级的传统战略在韩国已不再奏效.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4)
民主政治在现代国家中得到普遍的确立,乃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工人阶级也不会自外于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因而解释工人阶级与民主政治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学术探险。本文秉持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带来了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在吸收社会科学已然呈现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工人阶级与民主政治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解释。虽然现代国家中的民主政治并不是实现了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的实质民主,而只是实现了政治平等的形式民主,但是工人阶级仍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因素。当然,工人阶级在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决定作用,并不是指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就能带来民主政治,而是指工人阶级联合中产阶级形成了支持民主政治的政治联盟,并且工人阶级是相比中产阶级而言更为坚定的民主政治的支持者,因此在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治联盟中工人阶级是中坚力量,扮演了领导者或者关键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8,(2):191-209
特朗普执政对美国政治的冲击,以及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对欧盟改革的影响,成为2017年西方思想界关注的焦点。欧美社会的政治极化再次引发学者探究民主的危机。对中国"锐实力"的焦虑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的防御趋势。反性侵运动的兴起也激发了女性主义内部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对"橄榄型社会结构"一说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钰  徐锦贤 《学海》2006,(6):5-10
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提法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本文对世界三条不同的中产阶级成长之路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橄榄型社会结构并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我们无法借鉴;相对于中产阶级,我们更应该正视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需要我们更重视底层的广大民众,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立足点.因此,造就一个橄榄型社会并不是我们现阶段所要关注的焦点.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我们党和政府要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叶海涛 《学海》2007,3(4):108-112
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化"是指扬弃了人与人之间分裂和对抗现象的人类整体应有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政治权力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化"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与制约.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消失,政治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回归社会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来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演进密切相关.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产阶级迅速成长,但如何定义和划分中产阶级,却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考查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的源起和当代新中产阶级概念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对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解,参照西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状况,设定划分中国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的三个标准,并采取2011年CASS-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政治?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理解不一。本文拟把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一)政治是否是永恒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是否是永恒存在的?这是贯串在政治概念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政治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仅阶级社会中存在政治,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政治。其理由是:(1)政治与经济紧密相联,有经济就有政治,政治同经济一样都不只是阶级社会才有的范畴。(2)政治可以区分为两类:阶级政治和非阶级政治。阶级斗争是阶级政治的本质,而非阶级政治的本质则是社会民主。与阶  相似文献   

15.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国际世界,生命伦理学已经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社会运动",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在欧美国家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保健制度过程中,"生命伦理委员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使人们从伦理学角度探索"我/我们应当如何决定和行为"的问题,也推动社会从制度建构和文化塑造层面回答"政府应当如何行为"、"如何增进公民的生命伦理意识"等问题,并从哲学领域深入探索如何应对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与困境,论证相关伦理选择及其实践的合理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生命伦理学在机构建设、咨询服务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中国生命伦理学学科发展及生命伦理委员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5,(5):154-160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之中,是规范国家行政活动的有效工具。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及其嵌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广泛性,为政治审计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需要。构建一门反映国家审计领域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政治审计学,不仅是审计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开拓政治学研究新领域的需要。本文讨论了政治审计学的立论基础、依据、研究价值;论证了政治审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建构了政治审计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社会理想上憧憬"大同"之世,在现实的政治治理上则向往以亲情关系为主轴的家国一体的周礼之治,力图使政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团体",所以,"为政以德"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礼制是其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义乃政治治理的价值目标,孝悌是政德之根,仁为诸政德之全体大用,所以,其政治伦理思想内含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同时又表现出典型的美德政治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赵国新 《学海》2011,(3):188-192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既是一部文化批评名著,也是一部政治学名作。作者应时势之需要,赋予文化以政治教化的功能,以此来纠偏中产阶级的市侩习气,驯化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以力求社会摆脱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可能。阿诺德的对策固然有迂阔不实的一面,可他从文化角度去解决社会问题,对于20世纪新左派知识分子倡导的文化政治多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