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追山逐水、亲近田园的追求。"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画师们描山绘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匠师们堆山筑石,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旨在探究中国山水写意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古典园林从写意山水画中借鉴的美学思想,感受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2.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正"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一国之园  相似文献   

4.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曲中有直,直中含曲,曲直自如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深奥曲折,生出幻境"的审美效果。曲径通幽、曲廊风荷、洞曲藏岩、柳阴路曲等审美意象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曲"形态取法乎道,道法自然,它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曲为美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性格以及中庸思想,中国园林之"曲"乃暗含着命运之"曲","曲则达"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人们对"曲"形态的欣赏是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自古,许多论著业已阐述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探究其根源,询问其发展,直至其现阶段的碰撞,它们似乎极其内在地契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以"书画同源"的观点审视中国画的用笔问题,是研究将书法如何运用在中国画笔墨中。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相比较,来论证书法和绘画是人类在两种不同精神状态和目的中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同时,书法在中国画的用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历来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常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对于水体的处理在造园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其思想,进行多学科交融学习,并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7.
围以高墙的园林,早已不是只属于文人的林泉,园林脱离了以往的人类生活情境而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如今,几乎每一个走进园林的人都会怀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都在尽可能地感知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造园者给予园林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环翠堂园景图》是晚明有代表性的徽州园林版画。文章从视点高度(即远景和近景)和空间建构角度来讨论这幅画作为"吴门"文人园林画影响下的产物和戏曲小说刊本插图体系中的版画,画面中两种不同风格如何交融,借此反映出晚明雅俗共融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读《园冶》一书,对明代的造园理论与方法实践进行探究,提取其“体宜、尚雅、时尚”的造园理念、实践原则与审美意趣,与粤中庭院所体现的时代性、简洁性与现代性进行对照与印证,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造园立意、建筑布局、谋篇理景等方面,多角度理解粤中庭园营建之法与造园之道。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留白"是画家绘画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艺术理论家对"留白"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留白"的技法;另一类是研究"留白"的美学意义。"留白"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灵气,有提神的功效,给观者以喘息的余地。"留白",传达了画家的思想,是情感语言的符号,是画家精神表达的重要形式。儒家、道家和佛家精神的注入,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留白"的精神内涵,与古代哲学家们所说的"画道"和谐统一。"留白"要服从于整体,在画面中巧妙运用"白"与"黑"的构成,悉心经营好大画面的"黑白"位置,合理收拾好小景处的"黑白"关系,让"留白"在整体中真正凸显其内在价值。在传统写意山水画中,"留白"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现代写意山水画中,"留白"也仍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可见者的交错》等现象学著作对"凝视"(regarder)的阐述观照下,宗炳《画山水序》里"澄怀观道"的审美命题实际以"眼观""心观"的二重视域建构起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把"道"的不可见性和"目力"的感性直观统一了起来。"道"这一本来只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无形本体依托山水之形被赋予可见,证成了"味象"与"观道"的语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将对"道法自然"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其间包括对其出处、发展及影响的分析。而后,将从"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切入,对"道法自然"如何运用于中国传统园林中进行一番论述,其中,以"法"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对上述论述进行了一个总结,以指出这种传统造园理念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葡萄牙著名作家佩索阿所说:"我是一座桥梁,架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愿之间。"文章借助中国山水画的"势"与"气"分析山水画美学以及中国画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展示其在电影叙事结构中散点式的表现方式,同时,以中国画作为代表性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理念通过对中国画的精神、手法以及用色等研究,以有形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其在中国性的传统人文精神与艺术创作表现之间融合转换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6.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园林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并寄托了人的理想、情感,它不但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绘画的融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的性格、观念和审美,具有文人性。拙政园景点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7.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是17世纪法国绝对君权制度的产物。它在继承欧洲造园传统,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成为风靡欧洲各国达100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及各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反映我国古代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文人画家通过山水画来描绘自然或者阐述自己的心志,而古典园林正是其居住、寄情之所。诸多不愿或者不能出仕的文人富商在自家园林之中挥毫胸臆,无所拘束。或对影作画,或以画造园,故此画中有景,景于画中,二者相融。  相似文献   

19.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20.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