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的"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它是道德自觉,规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趋势;它是道德灵魂,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软实力;它是道德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规范体系,它是保证力量,维护和实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指路明灯",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律精神,它是精神之"钙",帮助人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它是生活动力,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它是心理支撑,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它是价值共识,为人们确定了德性修养的标杆。  相似文献   

2.
教育分寸实际上是指在教育和教学中对行为和要求的"度"的把握。从道德价值层面来看,教育分寸实际上也是要求教师把握教育工作中的"中道",它在与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教育分寸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是因为教师是否恰当地掌握教育分寸,与教育和教学效果、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教育事业利益密切相关。教育分寸是从道德方面来调节教育过程的,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是教育道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分寸为教师道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并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执中”为善、积习成德是音乐教育培塑未来道德公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道"、"理"二字使道理、道德和伦理三个不同的基本范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道"与"理"舍一相成即"道理",道理和道德以"道"为"同源",道理和伦理以"理"为"同源",道德和伦理分有"道理"的"养分",二者"同源共生异长",长成各自独特的内涵,成为伦理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所谓"个体品德",是指在内容上多涉及个人应具的品格而不涉及人际、群己交往的品质、人格、人品,它与"私德"概念是一种交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步重视"个体品德"或者私德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且加以规定的"个体品德",是指党和国家对个人私德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提出并养成培育个体品德的当代意义在于:注重个体品德培育符合古今中外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是对现代中国道德建设偏颇的纠正;注重培育个体品德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特别是干部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录像反面事例介绍,分析其危害】反面事例1海南一"神婆"利用封建迷信诈骗数万元被判刑新华网海口8月9日电海南省儋州市一名利用封建迷信诈骗钱财的"神婆",日前被判处有期  相似文献   

9.
"机会成本"作为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学中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的一个重要概念。机会成本除了受资源的稀缺性、多用途性、自由流动性、市场主体的经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外,与市场主体的道德境界、价值取向及其道德品行密切相关。机会成本与道德是两个紧密关联的变量元素,道德是自变量,机会成本是因变量。虽然在社会实践中市场主体的道德性对机会成本及其企业绩效的影响力日渐凸显,但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分散的初始阶段。有鉴于此,在对机会成本概念疏义的基础上,对交易成本与道德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条陈并构建机会成本与道德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以482名城市务工者为代表的社会困难群体进行的伦理关系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公民"身份是其主要的伦理角色担当,也是其首选伦理角色期待;家庭伦理关系有从以血缘情感为主向"情理兼容"、以"理"为主的现代伦理关系转变的趋势,感情和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家庭伦理关系的完整与稳定;伦理关系的重点是"社会建构",难点是"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建立;社会困难者对政府权力运作中的道德状况感到不满,民生道德是国家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民生关注"成为国家伦理建设的重点.鉴于此,应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通过社会政策的杠杆,使"自上而下"的"民生道德关怀"落实为具体有效的政府行为,改善国家道德形象,同时使"自下而上"的民生道德建设成为提高中国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邱杰 《道德与文明》2018,(1):122-126
在道德恐慌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作为事件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利益诉求者"的大众媒介起到关键作用。恐慌事件被媒介"生产"成"符号",为道德恐慌的形成提供了认同基础。在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恐慌事件最终被社会公众所"消费"。治理道德恐慌,需要厘清媒介与社会道德恐慌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社会和民众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验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验指的是人们在利益关系境遇中既可维护或获取自己的利益,又能表明自己是"道德人"的经验.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交换关系、生活与消费关系、相处与交往关系,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普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本质内涵是"趋利避害",反映人作为价值主体的本性.维护现实社会基本伦理秩序的道德其实多为道德经验,而体现人类社会道德发展进步客观方向的则是道德经验的整合形式.  相似文献   

14.
让·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提出了"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两个不曾被人专门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们分别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订规则的道德;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则是自律的道德.深入辨析"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对于创新建立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偶然的吗?道德偶然性理论何以可能?回答它们需要回应"道德的偶然性""道德内偶然性"与"道德间偶然性"三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偶然性"通过对道德与偶然性关系的历史梳理,呈现人类道德认识中的偶然性谱系,揭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的出场;"道德内偶然性",在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中,阐释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道德哲学范畴,探究道德偶然性理论话语体系;"道德间偶然性",说明道德成为偶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动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如何可能,回答道德偶然性的实践问题。道德偶然性理论将为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动与道德治理敞开全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7.
春秋末期,孔子传承周的礼治"方式",创立了德为先导、礼为核心、刑为后盾的德治路径,用礼填补了德与刑二元对垒之下的真空地带,通过制度性的礼来保证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孔子在履任中都刑职时,实证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与正确性。这一道德建设路径实现了道德的虚功实做,有效地突破了道德建设乏力的窘境,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和传承,更应该为我们今天所借鉴——通过制度方式(不是德也不是法)把个人品行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借以强化道德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恒心"德炼",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是"仁"。从构造来看,"仁"字是"二人",两个人,自然就存在一个"相互"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仁"的道德内容极为广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集各类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王岩  李义 《道德与文明》2021,(4):142-149
政治道德的存在空间需要从横向与纵向视角进行审视,从横向上看,政治道德与政治理性"同轴"互补,构成了"并列"关系;与政治信仰"虚实"相生,构成了"远近"关系;与政治正义相互"映衬",催生出"高低"的价值位阶关系.从纵向上看,宏观层面的政治道德体现为政治美德,中观层面的政治道德表征为政党政德,微观层面的政治道德表现为官员官德.以是,政治道德的存在空间有了可视化、层次性、立体感的存在,并通过对比参照确证政治道德"求真"融于"求善"的功能定位;"务虚"与"务实"结合的性质定位;"理想"与"现实"统一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类特殊道德现象,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切的道德焦点问题,是平稳实现社会全面转型亟需化解的社会风险。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消除"原生型道德冲突",但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衍生型道德冲突"。原生型道德冲突、主体型道德冲突和社会环境型道德冲突有不同的引发诱因;在社会利益关系多样、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弥散的当代社会,道德冲突虽不可避免,但社会管理、法律与道德的共同规制与互济,能够缓解道德冲突的尖锐性或遏制衍生型道德冲突的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