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注重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强化道德实践,完善学校德育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贺雷  杜丽娜 《美与时代》2021,(2):108-109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融合,社会经济和社会生存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的形式。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切商业活动,它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的经济体日益强大,传统实体经济体面临改革与挑战。线下实体书店面对互联网经济体的竞争必须要转型,寻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推进互联网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互联网宗教安全事关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大局。在互联网宗教治理领域应坚持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要构建互联网宗教治理的制度规范,依法治理互联网宗教。在互联网宗教的综合治理格局中,政府要落实监管责任,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要完善互联网宗教内容审核把关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互联网宗教内容建设,推动宗教信息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大数据方法和思维,打造互联网宗教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互联网宗教重大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坚持综合治理,推动互联网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国外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方面,同时也在网络欺负、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结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特点和时代发展与变迁,本文从大数据、新媒体、电子竞技三个方面展望了未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不同,它具有匿名、便捷和易控制等特点。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指对他人情感的感同身受。互联网环境下共情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对共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线暴力视频游戏会降低共情,而在线亲社会视频游戏则对共情产生积极影响;网络社区的使用为网络中人们表露共情提供了重要平台;过度网络使用会对共情产生负面影响。但现有研究比较零散,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辉  雷雳 《心理科学》2011,34(2):423-428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47名中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其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宗教活动迅猛增加,表现出活动的虚拟性、受众的年轻化、传播的便捷化等特征。网络宗教的发展传播,加剧了传统宗教格局变化的复杂性,加大了宗教事务管理的难度,一些网络宗教活动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加强网络宗教活动管理,需要提高重视程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工作机制和调整工作方式,鼓励互联网新媒体发挥自我净化功能,鼓励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网络宗教事务法治化管理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随网络宗教事务发展态势及时调整网络宗教事务法治化管理的重点;在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推进网络宗教事务法治化管理;在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网络宗教事务法治化管理同时纳入新时代宗教工作和互联网工作全局;在强化阶段,中国共产党要求网络宗教事务法治化管理服务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并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华  方仪 《学海》2005,(6):94-97
本文在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从网络的特点和青年自身的个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影响的方式,并从青年本身的可塑性、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和氛围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究了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现代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互联网的交往动机,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特点,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提高互联网人际关系的健康性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并提出建立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的方法:正确运用网络、保证网络的健康与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态度。  相似文献   

11.
网络道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从人性尊重、社会和谐以及网络的技术特点出发 ,提出了网络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并阐述了当前网络道德建设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3):100-106
探究"中国式"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与治理困境意义重大。借鉴政治过程理论构建邻避运动的分析模型,为洞悉邻避运动的"内部黑箱"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通过比较农民和中产阶层两个群体的抗争行动,可以发现,政治机会结构是公众邻避运动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从行动者社会网络互动视角观之,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体现出差异化;互联网有助于邻避抗争的动员和议题发酵。三者共同作用,构成我国邻避运动发生的逻辑链条。这一认识为其治理提供了思路: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加强风险沟通;扩大政体的开放性,建立健全邻避设施的补偿机制和重大工程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前提下,"法轮功"建立的全球宣传网络,已成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策划指挥、煽动炒作的重要平台。从2011年开始,北京反邪教协会根据互联网条件下信息化传播的特点,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来研究当前反邪教科普宣传的思路和做法,组织专家分析整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台前幕后的运作方式和背景资料,注重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反邪教科普宣传过程中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对反邪教科普宣传"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正成为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借助整体网和纵向数据, 通过两种作用机制, 即选择过程(selection process) (强调心理和行为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如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除)和影响过程(influence process) (强调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对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影响), 来分析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证研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如吸烟、喝酒、药物滥用)和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拓展社会网络的类型和样本、加强理论建构、增加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关系的研究, 并有望在互联网领域及社会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一、迷恋网络的危害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网民当中.比例较大的就属中学生和大学生了。尽管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信息量,但是.互联网也带来各种负面影响.迷恋网络就是其中之一,迷恋网络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对于那些迷恋网络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社会正步入网络社会时代,网络社会为人们开辟并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和交往手段。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网络侵犯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本分析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表现,并给出了网络侵犯的社会心理动因。进而提出了网络侵犯行为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了巨大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的的来临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洛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消极的双重影响,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找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廉政监督中,责任伦理是对监督个体过度自由化、群体非理性化、治理碎片化的网络行为是否承担责任所进行的伦理诉求与追问,内涵监督主体自由性、监督地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行为诚信性等四个维度的伦理属性。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网络廉政监督主要存在网民监督自由性与网民人身非安全性、监督平等性与信息享有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手段非正义性、对不诚信行为进行监督与监督者行为不诚信等伦理困境。加强网络廉政监督需要从自由、平等、正义、诚信等四个维度倡导责任伦理精神,构建保护网民安全、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人格权利、追究失信责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互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出之后,它对于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而现阶段高校无神论教育也必然会受到来自教育对象、教育流程、教育主体和教育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需要仔细审视诸多要素对高校无神论教育的影响和利弊,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渗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并举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协同等举措回归无神论教育本质并构建起智慧教育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