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洪志及其邪教组织“法轮功”剽窃道教名词术语,炮制所谓“法轮大法”,迷惑民众,骗取钱财,毁人生命,破坏社会秩序。为了正本清源,现从道教的角度,对有些相关名词术语进行正确的诠释。进一步揭露“法轮功”邪教组织歪曲真理,欺世盗名的邪教本质。1性命双修李洪志吹嘘“法轮功”是“真正属于性命双修的功法”。道教修炼讲“性命双修”,强调的是心性和身体两方面的修持修炼。讲究的是“尽性而至命”。所谓性,是指心性德行;所谓命,则是身形生命。性命双修就是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品德,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道书中说:性是神…  相似文献   

2.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性与命二元互补是道教生命观的特质之一,性命双修是丹道自诩优于其它宗教的殊胜处。作为清代内丹学大家,刘一明融贯内丹各家,旁摄佛儒,构建了一个双重(先天、后天)二元(性、命)的生命观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5.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7.
道教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以德养生是中华养生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道教名士和道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形成富有特色的道教以德养生同以术养生互补的思想。人类已迈入21世纪,在国家倡导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道教以德养生思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护养、保养性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以保形体…  相似文献   

8.
刘一明(1734-1821),山西曲沃人,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道教全真龙门派主要代表人物。其前半生为其寻求养生真谛走南闯北,后半生在复修甘肃榆中兴隆山道观的同时,对儒、释、道经典作了系统精深的研究,并改革、创新和补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论和道学思想,重点在以下方面:一、宇宙生成论刘一明"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是研究道的实质是什么?他认为,"道"即"气",是"先天虚无真一之气"。此"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星球在宇宙间运行的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刘一明"宇宙生成论"思想,源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学,宋代朱熹的…  相似文献   

9.
净土信仰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至明代已成各宗共行之道,形成了一股台净融通、禅净双修、教律净合一的思潮。本文主要以明代禅宗杨歧门下的憨山德清之禅净双修论、莲宗祖师云栖舃宏之禅净同归论以及以天台学说判释整个佛法的*,益智旭之三学一源、归极净土论为例证,对这一思潮,作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 文 题 目作者期数 页数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李远国 1—1彭耜其人其事考连镇标1—10论内丹学“性命双修”的思想戈国龙1—19王*'生平事迹考述唐代剑1—27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杨富学 李永平1—97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圣人形象成守勇1—101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朱越利2—1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张松辉2—13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吕锡琛2—18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戈国龙2—23壶中别有日月天——内丹隐语“壶”之源流及《壶天性果女丹十则法》 述要刘 直2—31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刘燕萍2—35…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杂而多端"包容广大,其宗旨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早期道教继承古代"长生成仙"的信仰,推崇肉体"不死"。隋唐之后,内丹学倡导的"性命双修"成为道教理论与修行的重心之一。金元之际出现的全真教发扬丹道"性命双修"传统,以心性清静、保全真性为先,以成真合道为旨归。自此以后,"成真合道"成为修道的基本主张。上述演变过程反映了道教宗教信仰与理念的日渐成熟,也显现出其向先秦道家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徽 《哲学分析》2023,(6):58-75+191
笼统而言,如其他诸家所论,先秦道家所谓的“德”“性”均有万物生而本具的禀赋之义。然道家更重“德”所标示的万物生之所以为生(或生之所由来)的原始义,其德性论也有如下特点:作为世界的本根,“道”具有“生养”万物之“德”;同样,作为“道”之所“生”者,万物也各备其“德”,即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禀赋;相应地,道家的工夫论也表现出鲜明的“复归性”的特点。道家的德性论还是其治道思想的逻辑起点,其心目中的理想之治也被称为“玄德”之治。在此治下,“侯王”治若无治,一任万物各循其“德”、各展其“性”,宛如万物存在的“看护者”。不过,在黄老道家那里,本于一统天下的功利诉求,他们也强化了治者的“驾驭者”或“主宰者”的形象。道家的德性论决定了其历史观是退化的,且相对于儒家的“文明”观,其尊“德”、尚“质”的生存态度也表现出“反文明”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清末内丹学家黄裳以饱学之儒生而入道,其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儒道融通色彩。本文从“执中”与“守中”、“去欲存理、变化气质”与“性命双修”、孟子养气之论与内丹效验、人道与仙道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黄裳内丹学中的儒道融通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尹志平在继承早期全真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其心性理论。他将"平常心"概念引入到全真道心性论中,并提出了性命合一思想和"命"这一概念的新的涵义。他以"积累功行"为首要修行方式,创造性地阐释了内外双修的基本原则,并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以常心、常性为目标的心性论体系。本文对尹志平的道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谢波 《中国道教》2013,(2):22-24
两次为吏反招牢狱之灾,黄公望遂弃凡心于尘世、修性命于市朝,放言"闻说至人求道远,丹砂原不在天涯",寄情笔墨之趣、专心性命双修,于晚年时完成心中道境描画之巨作《富春山居图》,遂得以画史留名、标程百代。  相似文献   

18.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从而有了“道德”。《周易》在性命之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形成、演化及人性的内容;又在“人”与“道”的基础上构建了“成人”与“做人”的道德谱系。《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接起来是人学,把“道”与“德”联接起来是伦理学。天道、人道等统一于性命之理的命题之中,成为了道德谱系的奇特内容,从而人也就成为了道德谱系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