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2.
我同意关锋、林聿时考定《管子》书的《乘马》篇为管仲的遗著。在《就管仲遗著问题与胡家聪先生商榷》一文里,指出《乘马》之为管仲遗著的两个证据:一个是对“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作出确切的解释,它正是管仲所作的证据(关、林已指出这一条,我作了补充论证);二是“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至“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一段正是《国语·齐语》所概述的管仲“寄军令于内政”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学会宽容     
一个人要有肚量和涵量,即宽容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缺乏宽容之心呢?个性小器者。古人云:“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意志拘守一隅。”试想一个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到处与人结怨,哪能有“坦荡荡”的胸怀?私欲太高者。古人云:“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多欲是万恶之源。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知道去满足和肯定别人,甚至还把别人当作自己发展途中的“假想敌”,那么他只配做一个“长戚戚”的小人。志短狂傲者。古人云:“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  相似文献   

4.
《人物志》一书,魏刘劭著,汤用彤先生认为“读此书,于当世思想之内容,学问之变迁,颇可知其崖略,亦可贵矣。”(《读〈人物志〉》)阮逸在《人物志·序》中也说:“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也。大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又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括”。这都说明《人物志》一书,对从汉末到魏晋时代思想的变迁,特别是通过人物品评反映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指物论》的诸家见解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公孙龙子》特别难读难解。宋濂《诸子辩》这样地讲到《公孙龙子》:“予尝取而读之,白马非马之喻,坚白同异之言,终不可解。复屡阅之,见其如捕龙蛇,奋迅腾骞,益不可措手,甚哉其辩也!……苟欲名实之正,亟火之。”由于读不懂,甚至想赶快烧掉这书哩!  相似文献   

6.
《易》之中寓有宇宙、自然、人生的信息库,古人以之为筮书,预测未知之吉、凶、祸、福。今之读《易》君子,明白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当观察万事万物之儿微时,自然了然于心。其实,宇宙自然的信息与人心息息相通,知儿者,自明。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直接论述,虽不多见,但却少而精。本文仅将陈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所写的两篇极为重要的《审查报告》中的主要观点整合为以下七大点: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应作“同情的了解”;持“阐明的态度”;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是多元的,其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的;多元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其历史的角色、作用与价值各异;必须重视对道教的研究,“更有俟于后贤之追补者也”;“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外来思想必须“经国人吸收改造”,反对“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诚然,陈先生的这些精湛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加以重温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 ,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 ,“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其初也 ,依语以明义。其终也“依义不依语”。─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序 ,3一如既往 ,过去的历史不可避免地继续变成“现在的历史”。─史华兹 ,《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 ,  相似文献   

9.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因与孔子核心思想似有不符,故梁启超、宦应清等人率先提出变更句读的释读方法。后来学者拓而广之,此句遂有五种不同之句读。笔者认为,无论变更句读之后是否能自圆其说,这种做法本身并不可取,因为它不仅句法不合,而且违背了授受源流,甚至其产生的前提也并不存在。即使在保留旧句读的前提下,古人仍有十八种解释完全可以训释此句。笔者对古今二十二种训释(五种句读)作一汇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读史宜夏     
正古人认为不同类别的书适合在不同时间阅读,以下是一种很广的说法: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的。大概冬天室外寒冷,只宜在室内活动,身心既无外物的干扰,最适合集中精力研读儒家经典;夏天白昼长,可以说读书的时间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充裕的,而历史事件往往因果复杂,最需要费时梳理,因此夏天适合读史;秋天适合读诸子,笔  相似文献   

11.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相似文献   

13.
书之作用,自古及今,已有共识.而如何发挥书的效能,即怎样读好书,众说纷纭,现举读书巧法五例如下:1、出入读书法.南宋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那时能够提出如此  相似文献   

14.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符号。对此学界存在两种流行解释:一是沿着"德者得也"的传统训诂,将其解释为得自天命者;二是基于"以德受命"的思想,将其看作受天命之依据。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更能反映周人所言"德"之义;前者之所以流行,既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也与西周"德"之话语的歧义性有关。考察"德"与"得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把握西周"德"观念,也便于发现"德"在后世所发生的重大转型。在"以德受命"思想中,有所得是目的,"德"只是一个工具,体现的是周人的功利诉求;而在孔子、老子的改造下,"德"成为价值,有所得乃是修"德"、成"德"的基本途径。自此,中国思想上的"德"乃能超越工具性思维,成为一纯粹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5.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17.
《周易》达部书文字简单,是古人用来占卜的书,语言有时故作艰深,以便给古代的巫、祝、卜、史达些专业占卜家留有自由灵活解释的余地。从古到今尽管有上千种的经疏和解释,而讲不清楚的占绝大多数。近来读了李景春同志的《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一书,关于内容方面的训  相似文献   

18.
我治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本不敢置一言;承胡孚琛先生不弃,常来谈道家和道教的学问,获益匪浅。盖中西学术分殊,究其深层思理,也常有可以贯通的地方。此次孚琛又以陈撄宁先生遗著《参同契讲义》见示,并辅以有关书籍,着我阅读,嘱为陈先生遗著作序,踌蹰再三,作序不敢,遂以一篇学习心得求教。  相似文献   

19.
王孺童 《法音》2010,(1):26-28
<正>中华文明之伟大,在于绵延千载而不绝。文化之存续,一赖人传,一赖字传。人传者,口传心受也。字传者,著述立说也。然著述立说,若不归于文字,落于笔端,现于纸上,则难于致远。遂有仓颉作书、蒙恬制  相似文献   

20.
贤达 《法音》2001,(12):18-26
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是了不起的。自中国法相宗集大成者慈恩大师之后,中国僧人对有部和经部论书的研究大多是为了学习唯识思想,很少人是出于研究有部或经部本身的目的。虽然在民国时期受日本佛学界的影响,曾经出现过研究《俱舍》的热潮,但对这两个部派能作系统研究并撰有专门论著的学者在中国佛教史上极少。所以,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是中国千多年来在部派佛教思想研究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一、关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比较、评判然后取舍的论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