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薇 《美与时代》2023,(3):72-74
黄宾虹的一生是波折而又艺术的一生,虽然经历坎坷却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寻与探求。可把黄宾虹的艺术人生分为三个阶段:50岁之前早期风貌中的“白”;50—70岁中期“师造化”,由“白”向“黑”的转变;70岁以后的“黑”。结合这三个时期来分析黄宾虹山水艺术中的“黑”与“白”的艺术特色,感受黄宾虹作品的艺术精神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关于“形上本体”之学。哲学如海德格尔所言,总是表达着人的某种天性,也可以把这种天性叫“形而上学”。哲学关注于“形上之在”(人),凭借着“形上之思”(与计算性思维)相区别,构建着“形而上学”,表达着“形上之追求”。可以说,康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形而  相似文献   

3.
問題 一般闪光都包括亮与黑两个相互交替的吋相。如果在黑时相不是完全黑,而是仍有一定光亮,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闪光。不过这种闪光所包括的是亮与暗两个时相。我们把暗时相叫作“光坪”,亮时相叫作“光峯”,或简称“坪”与“峯”。光坪的強度是可以改变的,它可以降低到零,这就是一般闪光;也可以增加到和光峯的強度相等,这吋闪光就变成了固定灯光。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不能把“不”说得婉转、令人容易接受的人不够成熟,是否真的这样呢?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不”字,有时确实不好说,或者说得不合时宜。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不”字说好,说得更合乎情理呢?下面介绍5种技巧。 1.有时,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说话的方式却很重要,可以说是其中的要点。就以说“不”字为例吧,既可以生硬、粗鲁地说出来,又可以貌似  相似文献   

5.
两种花     
有一神叫做“紫茉莉”的花,花色有紫、白、黄。如果把两种颜色的花种植在一起,临近的花朵中就会出现拥有对方颜色的杂色花来,且两色界线分明,突兀得像是人工染上去的一样。  相似文献   

6.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7.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以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书法中的线条、单字和章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只有重视书法创作中的“黑”和“白”的和谐统一,创造包含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才能真正给予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一、书法艺术中留白的美学价值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黑与白两种色调之间。书家挥毫落纸,不仅生成了黑色部分,也诞生了白色部分。“黑”即是书家用墨的结果,此“白”即古人对空白的处理也叫作“留白”。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众多油画家都善于运用灰色调对作品进行情感的表达,在油画中色调的概念与组成不单单只运用到黑、白、灰,而是有着色彩倾向的灰。因此,油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变得更为丰富,使其作品情感流露得含蓄且内敛,对于灰色调子的运用使其最终画面具有着和谐、含蓄的意境美感。其浓郁的中式灰色彩的绘画作品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上也具有着中国哲思之美感。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历史、美学方面分析灰色调的意境表现与技法运用,探寻当代语境下灰色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对表达直言判断的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常常碰到一个麻烦的词:“不”。对它稍不留意,往往就会把判断彤式认错了。因此,有必要研究、掌握运用它的规律。一、“不”所否定的对象和“不”在直言判断中的位置。从语文意义上讲,“不”是个否定副词,单独使用,常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述宾词组前,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三、问题的一般结构与求解机制前面我们已经把问题的形式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即“E(S)?”和“(X)(?)T_T”。其实,这两种形式可以进一步归约为一种形式,由此还可以把问题的一般结构具体化。由于问题的指向和应答域总是可以表示为某种集合,因此,问题的一般结构也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形式地表示为:  相似文献   

12.
“那个”主要是用来指称事物,起区别和称代的作用。有时,它作为称代词语出现在言语中,起某些修辞作用。一、有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眼来表达某种观念,于是就用“那个”顶替一下。如: ①老黑很不以为然,又说:“明天报到,你今天打什么行李?想快离了我们?再睡一夜明天我送你去。”我也好笑,觉得有点儿太那个,就拆了行李,慢慢收拾。(《人民文学》1985年第2期第5页)  相似文献   

13.
从《考工记》的色彩观看"五色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先 《美与时代》2006,(12):55-57
我国三千年前的《考工记》中说:“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它提出了五行色彩学原色同方位观念的联系;同时指出了“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范。最终落实在,无论是服饰上、绘画上,还是社会各领域的用色规范上,都要以“五采备谓之绣”。本文就试图探讨《考工记》的色彩观是如何将五行色彩学界定为华夏民族“五色审美观”的最高标准的。  相似文献   

14.
修闲     
有一天,某位朋友捉到了报纸上一个别字:你看,把“休闲”写成“修闲”了!他说得没错。事后查检辞书,真的还没有找到“修闲”这个词;我在电脑上敲出“修闲”两个字,下面立即出现一道红色浪线!但我琢磨,“修闲”虽然不是一个固有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却是一个很好的词组,它与“休闲”只是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在北极苔原繁殖的白颊黑雁,为了躲避狐狸等捕食者的威胁,通常会选择在极高的悬崖顶端筑巢,孵化幼鸟。但是,由于崖顶寸草不生,大鸟也不会衔来草叶喂养幼鸟,因此,刚出生的小白颊黑雁为了获得食物,就得面对生命中的第一个严酷考验:跳崖。英国一家纪录片摄制组通过实地拍摄,向人们呈现了白颊黑雁一个7口之家离开崖顶的全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在一座400英尺高的悬崖顶上,5只刚孵出两天的小白颊黑雁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  相似文献   

16.
問題 如果在构成閃光的相互交替的亮与黑两个时相中,黑时相不是完全黑,而是亮度不同程度的变暗,人們照样能看出閃光。暗时相的光強可以低到零,这就是一般閃光;但其光強也可以象亮时相一样高,那就变成了固定灯光。我們把一切強度的暗时相統称为“光坪”或“坪”,而把亮吋相叫作“光峯”或“峯”。 关于光坪对閃光信号辨认的影响的問題,是有关业务部門提出来的。根据我們的現場調查,使用者对某些带光坪的閃光信号的試用反应良好。我們前一研究表明,在实驗給定条件下,不宜使用两个同时性閃光,作为类似該实驗所用編碼的信号;同时提出“不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所发明的词汇中,“缘”字几乎是被人们运用得最多、最广的一个,不拘僧俗,随口都会讲“缘份”,这好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日常交际之中,受一些“学佛热”以及港台娱乐风尚的影响,这种口头禅盛行一时,其流行之广,令人感到某种不安:“缘份”、“随缘”云云,在咱们好些同胞那里,竟然等同于“宿命”,成为某种不负责任心态的最佳借口!这恐怕不止违背佛教本义,而且与我们民族自强、振兴大业的时代要求也同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8.
微言信语     
《天风》2016,(5)
正我宁可选择直道而行,我希望置身于阳光下,哪怕烧灼得浑身是伤,也不愿意为了利益在阴影里去隐藏真我,扭曲心志。——《芈月传》佳句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塔木德》经典语录  相似文献   

19.
吴冠中注重对点、线、面和黑、白、灰等绘画语言的研究,是一位主张形式美的画家.他强调中西绘画要融合互补,并提出了油画要民族化和中国画要现代化的观点.把油画中色彩、块面、光感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把中国画的意境美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把”字句中的其他状语,有时可以放在“把”前面,有时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有时既可以放在“把”前面,又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搞清这些规律可以减少我们在运用“把”字句时状语位置放错的毛病。我认为其他状语有以下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