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牟子《理惑论》载僧祐《弘明集》卷一,撰者题作汉牟融,附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隋书经籍志·子部·儒家类》有《牟子》两卷,题汉太尉牟融撰。《旧唐书》、《新唐书》因袭而列入艺文志内(上述三部正史中的《牟子》是不是《弘明集》中的《理惑论》,尚不能肯定,容后讨论》。《理惑论》三十七篇,借问答的方式宣场佛法。篇首冠以一段文字,盖作者自述其身世及作书之由,篇末又著一段文字,可视为《序》和《跋》。南朝萧齐时,陆澄将  相似文献   

2.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代,当时梵语经文已有译本。魏帝曹髦时,颖川人士朱士行出家以后,西行求经;晋武帝时,敦煌人竺法护随师至西域,归来后译经一百四十五部(见释僧祜《出三藏记集》)。由此佛教盛行,翻译经书便开始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4.
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两部早期的佛教目录,是汉文大藏经史写本阶段的酝酿时期。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比较它们对"疑经"、"伪经"、"抄经"、"异出经"、"失译"等目录学术语的不同诠释,从而探寻佛教早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李素洁 《法音》2007,(6):29-32,33
道安所作的经录,被后人称为《综理众经目录》(简称《道安录》),现在虽然已经失佚,但依据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中对《道安录》的收录,可大体恢复其原  相似文献   

6.
<正> 印度佛教以它本来面目初传入中国时,是与中国人民固有的伦理观念相矛盾的。释门关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于六道中互为父子”“识体轮迴,六趣无非父母”(释法琳《广弘明集·辨正论》《大正藏》五十二卷)的主张和唐彦悰在《集沙门不应拜俗论》中否认东土君  相似文献   

7.
正《牟子理惑论》为东汉牟融所撰,是中国最早论及儒释道关系的著作之一。书中大量使用"譬喻"的修辞方法。如果将《牟子理惑论》中的"譬喻"从文中去掉,那么其所缺少的将不仅是语言的形象生动、优美达意,同时将使其逻辑论证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也可能模糊、舒缓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时本有的直观而紧促的张力,并将忽略《牟子理惑论》为克服这一张力所具有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道教最早的经典。即《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汉牟子《理惑论》亦云:“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第一)。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太平经》是现存唯一的本子,仅残存五十七卷。该经卷帙浩繁,内容糅杂,不少论点自相矛盾,文体亦不一律,殆非一人一时之作,据传主要编篡  相似文献   

9.
吴平 《法音》2002,(5):17-20
《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其作者为僧,故后人又简称为《僧录》、《录》。僧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本书编纂的用意,重点在于对佛典翻译“沿波讨源”,所以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撰缘记,诠名录,总经序,述列传。正如僧自己所说:“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犤1犦只有从四个方面来看佛典翻译,译经的源流才能一目了然。四个部分的内容,大致…  相似文献   

10.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武德年间(618~626),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唐代佛教史籍未曾著录过此书,唯有敦煌本(题有“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等字)传世。日本据法国国民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本,将它编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李师政后于贞观(627—649)初年,任门下典仪,著《内德论》一卷,今存于《广弘明集·辩惑篇》之中。《大唐内典录》卷五介绍说:“政(李师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指大乘),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业缘,以圣理为扪虚。政乃著论三篇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4)
<正>本刊讯3月25日至26日,《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修订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自光泉法师主持灵隐寺以来,以弘扬佛教文化为己任,"云林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发展。今天的"云林图书馆"位于灵隐寺药师殿西侧,其馆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和声像资料(完善中)三部分,现有3万册藏书。图书以佛教类为主,社科类为辅。佛教教理,经、律、论三藏,布教、仪注,佛教宗派、佛教寺志、佛教史志,佛教史、高僧传记  相似文献   

12.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13.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14.
三藏教主要指以《阿含》为代表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其以"生灭四谛"、"生生四念处"为主要观点,"正教小乘"、"傍化菩萨"、"偏真法性"为精要思想而有别于其他法门。天台三藏教的这些特点以"六即"思想具体表现出来:不见不闻的理即位、有闻有信的名字位、以析空为观入的观行位、相似证理入的相似位、分破见思二惑入的分真位、究竟证偏真涅槃的究竟位。本文就这些内容作深入探究,旨在析清长期以来人们对"三藏教六即"的模糊概念,并以文化学的角度展现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6,(4)
十地经论义记二十四卷(金陵刻经处本)隋释慧远撰。《十地经》者,即《华严经十地品》异译也,世亲造论释之。魏永平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及菩提留支译。当时习者称地论师。远公之言曰:“十地者,盖是集一切智一切种智功德法门。”记初以十门階则慧光于此论最为精熟。其弟子法上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轮次相续,并著文疏。远公承三叶之渊源,集华梵之义  相似文献   

16.
元文广 《法音》2021,(10):13-22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中士僧侣从汉译佛经中集录出了许多部《譬喻经》.从现存佛教经录可知,其中抄撰年代较早、抄撰者可知的《譬喻经》,即东晋康法邃《譬喻经》十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曰:"《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十卷.右一部,凡十卷,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1]关于康法邃,目前仅知其为东晋成帝时人,撰有《譬喻经》一部,十卷,其它生平事迹不详.康法邃《譬喻经》不仅对研究中土僧侣抄撰《譬喻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现存几部名为《汉译譬喻经》的真伪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今存汉文佛典用语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存最早的汉文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早期汉译佛经用语的特色与演变,但是,它的记载与今存早期佛经译文存在较多的矛盾.本文全面调查22组相关的翻译用语在<大正藏>中的使用情况,详细列举<出三藏记集>对翻译用语的记载同佛经译文实际用语之间不一致的几种表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强调利用相关佛教文献时要注意避免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觉音所著的《清浄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他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  相似文献   

19.
陈超 《法音》2021,(4):25-30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佛教传统解经学著作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大乘起信论》之于中国佛教的意义,及其在现代佛教诸议题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历代围绕《起信论》的注释层出不穷。及至近代,现代学术研究重塑了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注疏形式,转为对《大乘起信论》之性质、真伪、作者等诸多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印顺法师完成于这一时期(1950)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一众《大乘起信论》研究著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20.
佛学素称难治,以典籍之繁多,名相之复杂,往往使初学者望洋兴叹,难寻路津。如欲研究某一专题,非读破全藏,不能搜集完整的资料;纵然时间上允许读全部藏经,若无扎实的佛学素养,亦无法洞悉该问题的实质。千余年来,《出三藏记集》、《阅藏知津》、《三藏法数》、《佛学大辞典》、《佛书子目引得》等工具书的相继问世,为历代研究者提供了无数便利。然而,以收罗之广博全面,收效之事半功倍而言,则当首推日本新编的《大藏经索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