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界中确实有许多神秘现象引起人们好奇、遐想和恐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都得到了解释。 比如2003年中秋期间,皓月当空,当人们举首赏月时,会看到圆圆的月亮旁边有一颗特别耀眼、火红的星,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朵,一星一月交相辉映,格外夺目。这种星月争辉的天象是往年见不到的。孩子们以及一些不读书、不看报的人可能会想:“那颗星为什么那么亮、那么红、离月亮那么近?这是怎么回事?”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又会像SARS肆虐期间那样拿它做文章,造谣惑众。是天文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神秘现象”之谜:原来这颗星是火星,那些天是“火星大冲”的日子,火星离地球很近(8月27日火星到达与地球的最近距离——5567万公里),肉眼才能看到,这是万年才有一次的壮观奇景。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创造     
范爱侍 《天风》2010,(9):I0001-I0001
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是由9大行星、33颗卫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组成。9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居住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在其间,  相似文献   

3.
伟犬的创造     
@@ 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是由9大行星、33颗卫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组成.9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居住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在其间,不过是个小弟弟.大哥是木星.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15日到16日之间短短的21个小时,从此改变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太空的距离。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在全世界人民的注目下,乘着我国自己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登上了太空,然后又成功地返回了地球。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世界人民为之赞叹。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首次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具有政治、科技、军事等多重意义。具体来说,它使“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如今因“神五”  相似文献   

5.
月亮Moon,Luna月亮,学名月球,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公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1/81。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对人类文化如语言、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神秘的月亮一直让人类充满想象,那轮高悬于夜空的明月,在人类的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6.
我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在地球形成至今的46亿年中,由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是300万年,在这300万年中,人类有没有被“完全处于毁灭状态“过?没有。李洪志讲人类有81次被毁灭时,讲了所谓四个证据,写在《转法轮》的第15—18页。分析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89年8月8日至15日在长春举行。全国地质院校和科研单位地学哲学工作者25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两个学术主题报告:《地学社会学的研究进展》(王子贤)和《地质管理和地质管理哲学问题》(吕国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地学社会学研究与会者认为,地学社会学研究是地学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是地学哲学的一个新开拓的领域。它随着地球科学整体化和学科交叉的发展,以及地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社会对地球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的增长而产生的。但是,讨论会上大家对什么是地学社会学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种意见:(1) 它是地球科学与社会交叉通过对两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地学发展理论,因此它隶属于地学哲学。(2) 它是地学与社  相似文献   

8.
短歌集     
锚它与巨浪狂涛抗衡的伟力,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来的。火星为了炫耀自己,从火堆里跳了出来。等待它的,却是飞快熄灭  相似文献   

9.
锚它与巨浪狂涛抗衡的伟力,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来的。火星为了炫耀自己,从火堆里跳了出来。等待它的,却是飞快熄灭  相似文献   

10.
太陽的家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里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們。父亲母亲是我们的家长。这样的家我們都很熟悉了。在无边无际的星球世界里,大大小小的星球也好象自然的形成为一个一个的“家庭”系統。我們居住的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就象个“家庭”,而太阳彷彿就是“宗长”,这个家的成員,除九大行星外(按照它們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还有31个卫星,以及已經发現了的1,600顆左右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等。这些星星都团聚在太阳的周圍,圍繞太阳旋轉,这个星球系統就叫做太阳系。地球在太阳系里,当然人也是在太阳系里,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