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是个具有无神论光荣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无神论具有加强王权抵制神权,宣扬人道遏制神道,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等鲜明特点。认真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有效地开展无神论宣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神道"作为近代日本兼具政治和宗教双重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是驱使日本国民参与战争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是,近年来,部分保守派学者以《神道指令》为依据,企图歪曲"国家神道"概念,开脱战争责任,并以此对日本国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进行历史性修正。然而,《神道指令》中"国家神道"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加藤玄智,其"国家神道"论,原本便包含着鼓吹"忠君爱目"精神的内容,爱国之精神,并从实质上赋予"国家神道"以日本"国教"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以“神道非宗教论”为依据,使“信教自由”与“国教”(国家神道)相并存。不过,“神道非宗教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梳理近代日本“神道非宗教论”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最初由真宗团体从“信教自由”立场出发而提起的“神道非宗教论”,在被政府以“神社非宗教论”的形式采纳后,逐渐从一种“防卫”措施发展成为“信教自由”前提下,国家神道“国教”化的理论依据,为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盟军主导的民主化改革中,“神道非宗教论”失去依附,最终不得不“销声敛迹”。这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依据“神社非宗教论”所构筑的“世俗主义国家”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4.
李莹 《周易研究》2020,(1):61-66
“神道”是日本学者熊泽蕃山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集义和书》中的“太虚”与“神道”、《神道大义》《三轮物语》中的“日本神道”、《系辞传》注中圣王的“神通妙用”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借助阐发《周易》,熊泽蕃山指出日本神道与中国儒道既同源又有别。尽管其神道思想带有日本神道的宗教色彩,但因对宋明理学多有吸纳,其“神道”既指抽象深奥的道理,又包含了个人、政治层面的道德要求,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儒家理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以来,洋学兴盛,日本思想界对神道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研究者积极导入多种西方学科的视角与方法,使近代日本的神道研究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然而在近代日本国家神道的体制之下,对神道进行自由的学问研究绝非易事。久米邦武带有批判性的研究一经发表便遭到反动思潮的弹压,但与此相对,与政府方针一致的井上哲次郎一门的国家主义神道研究却率先得到推进。在主流研究之外,也出现了别具风格的神道研究,以津田左右吉、村冈典嗣为个中翘楚,津田在批判性上更加彻底,而村冈则展现了同情的姿态。尽管近代日本的神道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学科的特征,但在其多彩表象之下,依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6.
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自朝而野地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缺乏教理体系的日本原始神道教受到了佛教"本地垂迹"说的全面冲击。14世纪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创立伊势神道,托名撰写《神道五部书》,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神话与中国道家哲学中援引观点,试图构建可以对抗"本地垂迹"说的理论体系。其中,脱胎于道家哲学的"混沌"观便是伊势神道进行教义延展的支点。本文即是对伊势神道的"混沌"观进行解构,以阐释其理论来源、构成以及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礼"和"观"意义的阐释以及据此显示出的"神道—时间性"共同构成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整体结构。从这个整体结构出发可以显示"神道—时间性"的原初时间境域。圣人设教缘其事而显其时,因其时而行其事。所行循时,循时以天。"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的"天之神道"据其本己的"时间性"开显了从"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的可能。"变"与"几微"正是"神道—时间性"的显露,天道和人事在"神道—时间性"境域中得以合一,合一是结构上的统一性。同时,"神道—时间性"显露出的使得我们可以对"天道""如在"的领会则隐含了孔子为宗教含义上的"神"所留下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秦汉厚葬,修冢茔、开神道、置神道石刻,成为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秦汉神道石刻,今多不存。洛阳北邙东汉五陵仅存一神道石象。而天禄、辟邪之类石刻神兽,在中原地区多有发现,不但有显示发展演变规律的洛阳、孟津和南阳三种样式,而且发现天禄、辟邪与缑氏蒿聚成奴作刻铭,十分难得。神道石刻传到江左南朝,又形成一种以设置的制度化、组合的简明化、造型的规范化与纹饰的华丽化这类新体系和新样式,在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夏商周三代国家时期,神道与人道关系从民族文化层面上升为国家体制层面,夏、周两朝重人道而轻神道,商朝则重神道而轻人道,但最终神道向人道转化。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大变革,神道衰微,人道昌盛,中华民族文化从宗教体系转换为人文体系,形成哲学世界观以及社会文化体系,无神论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从此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理性思维的世俗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0.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性”的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的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的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  相似文献   

11.
欺负是儿童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现象。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于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讨论了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欺负/受欺负者的人格特点,并对研究的启示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陆剑清 《心理科学》2007,30(6):1506-1507,1520
本研究从金融消费者的行为分析视角出发,以我国商业银行品牌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品牌效应心理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从形象可信、网点便捷、业务技能、服务态度以及营业环境等五个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出发,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品牌效应心理影响机制的客观存在,揭示出消费态度与品牌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规律,从而为金融消费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模型诠释。  相似文献   

16.
17.
18.
根据偏好及其变化是否在逻辑语言及语义模型中有直接的反映,可以将其分为隐偏好和显偏好。本文旨在对含有隐偏好信息的逻辑进行研究,基于对直觉主义逻辑中的认知信息的分析,通过修改直觉主义逻辑的语义解释提出了隐偏好逻辑,并证明了该逻辑系统的可靠性和相对于可区分模型类的完全性;最后,通过定义哥德尔式的翻译映射将隐偏好逻辑嵌入到偏好逻辑中。  相似文献   

19.
20.
钱焕琦教授主编的《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一书 (以下简称《走向自觉》) ,于 2 0 0 3年 1 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南京师范大学国家“2 1 1”重点建设项目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由钱教授和她的同事及学生们共同协作完成。该书从广义的角度研究道德范畴 ,列举了 1 8个与个体德性成长和德性彰显最密切相关的概念 ,如良心、责任、孝、知耻、宽恕、快乐等 ,并对所选概念作了历史的考察与澄清 ,通过实证调查与个案分析 ,论述了它们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并对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进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