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趣谈错觉     
凡是参观过瀑布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瀑布飞流而下,却看作是山石腾空而起。这种感觉不能正确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错觉。 在我国古书《列子》中就有关于错觉的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辩,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为盘盂。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  相似文献   

2.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文学家张潮(1650-1709)在其随笔体小品文集《幽梦影》中有一则评说"二氏"亦即佛教和道教的文字,曰:予尝谓二氏不可废,非袭夫大养济院之陈言也。盖名山胜境,我辈每思褰裳就之,使非琳宫梵刹,则倦时无可驻足,饥时谁与授餐?忽有疾风暴雨,五大夫果真足恃乎?又或丘壑深邃,非一日可了,岂能露宿以待明日乎?虎豹蛇虺,能保其不为人患乎?又或为士大夫所有,果能不问主人,任我之登陟凭吊而莫之禁乎?不特此也,甲之所有,乙思起而夺之,是启争端也。  相似文献   

4.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6.
三杨廷筠改信天主教后,引起憎人的嫉恨。行元和尚首先著文攻击廷筠。他在《为翼邪者言》一文中就含沙射影地指出:“独奈何夷族之讲求占礼者,我中国之韦编;夷书之撰文辑序者,我中国之翰墨也。……迁乔入幽,用夷变夏,噫嘻嗟哉,是尚可忍言乎?”又曰:“余固深咎中国之人行乎天教,而尤痛咎行德之人,叛乎正教也。正教叛而天教行,礼义文物之邦,阿异侏(亻离)  相似文献   

7.
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里发表。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出成果丰富的思考。这类情形也见诸经典文本。本文要解读的一则对话,就是孔门师徒关于一项具体礼仪的争执。它被解释者深化为关于人类道德本性的一场跨时代的讨论。这则对话系《论语·阳货》中的“问三年之丧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相似文献   

8.
权臣腹中物     
正左文襄在甘肃时,一日值盛夏,解衣卧便榻上,自摩其腹。一材官侍侧,公顾之曰:"汝知此腹中所贮何物?"对曰:"皆燕窝、鱼翅也。"公笑叱曰:"恶!是何言?"则又曰:"然则鸭子、火腿耳。"公大笑而起曰:"汝不知此中皆绝大经纶耶?"材官出,与同曹曰:"何等金轮,能吞诸腹中?况又为绝大者?"闻者咸捧腹。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10.
教祖释尊所说之五时教法释尊成道以来,于四十五年中,大转法轮,普利含识。综其一代所说教法,凡分五时:第一时—一华严时怫初成道三七日中,在寂灭道场说法。所说教法—一华严经。或称此为“日出先照时”—一先照高山或称“此为转无上根本法轮”或称此如从牛出“乳”第二时—一阿含时佛起于菩提树下而趣鹿苑,为侨陈如等说法(或云凡十二年人所说教法—一四阿含经。或称此为“日升转照时”之初转—一次照黑山或称此为“转依本起本法轮”之初或称此如从乳出“酪”第三时—一方等时佛离鹿苑而巡化各地,广为说法(或云凡八年)。所说教法—…  相似文献   

11.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12.
正夫四象者,一金翁,二姹女,三婴儿,四黃婆。一金翁者,肺中之唾。问曰:唾属阴,因何名金翁?答曰:为上有还丹金液,神水华池,黃芽和合为阳,为上阳下阴,故名金翁。卽如天上有日,日是纯阳;日中有乌,乌有三足,属西方庚辛金,内阴外阳,卽名金翁。二姹女者,是心中之冗(血)。问曰:冗(血)属南方丙丁火,属阳,中冗(血)亦属阳,  相似文献   

13.
“吾,僧也”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也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摘自[明]莲池大师《云(木妻)别钞》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2018,(4):1-1
<正>夫四象者,一金翁,二姹女,三婴儿,四黃婆。一金翁者,肺中之唾。问曰:唾属阴,因何名金翁?答曰:为上有还丹金液,神水华池,黃芽和合为阳,为上阳下阴,故名金翁。卽如天上有日,日是纯阳;日中有乌,乌有三足,属西方庚辛金,内阴外阳,卽名金翁。二姹女者,是心中之冗(血)。问曰:冗(血)属南方丙丁火,属阳,中冗(血)亦属阳,  相似文献   

16.
一翁慈善好施,因大雪,见一人避于门檐,怜而延入,暖酒敌寒,遂留一宿。次日雪大,又留之。如是三日,天晴。此人将别去,因向翁借刀,翁取刀出,其人持刀谓翁曰:“素不相识,承此厚情,惟有杀此身以报。”翁惊,止之曰:“如此则害我矣。”其人曰:“何所害?”翁曰:“家中死了一个人,一切无事,烧埋钱也得十三两,零  相似文献   

17.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生死、寿夭、成败、得失莫不皆然,宇宙万有无不在相对原理之中,人则茫然而不知,此易学之妙用也。本文特举相对概念之大者:一曰善恶,二曰是非,三曰祸福,四曰生死,五曰寿夭,六曰得失,七曰贵贱,八曰黑白,九曰荣辱,十曰利害,十一曰忧乐,十二曰正反。此十二曰,争议之大者,而论其所以自处之道,欲人不堕入相对之迷雾中而无以自拔也。综上十二项皆物论争议之大者,执相对之两端而纷纷不息,则世界永无宁日,不如泯绝相对之概念以归于中和。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仅人类和平共存,则天人亦和谐无间矣。  相似文献   

18.
余编临川李先生遗书备征录,既具稿,久之,而无因缘付刊成书,为之慊然取而自校,尚有疏谬否耶,其有益或无益,其适时或不适时乎?其无益,固不可为;其有益,虽不适时,犹当为之。夫事之有益,常非一时可见,然其后必有以见,则可知也。是以当为也。余观载籍,远者弗论,即有清一代,学者著述不传,而湮没于世者,不少矣。其中岂无有益于当时及后世者乎?岂非至可痛惜,而非不可弭免之损失乎?临川先生讲学五十年,殁世甫逾三十年,其遗书已无知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物的意义?——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相遇让我们首先倾听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 :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 ,匠者不顾。今子之言 ,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避高下 ;中于机辟 ,死于网罟。今夫嫠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 ,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 (转引自陈鼓应 ,第 2 9页及下页 )然…  相似文献   

20.
正黃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