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里·劳丹(Larry Lauday,1941— )是当今西方科学哲学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七十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全面阐述其科学哲学思想,不仅使西方哲学界评论蜂起、褒贬不一,而且在中国哲学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注意。总的说来,对劳丹科学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劳丹的科学进步论问题科学进步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劳丹本人把解决科学进步问题看作  相似文献   

2.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3.
评劳丹的规范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简述劳丹极力主张,科学哲学要保持某种规范的特征,他的自然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为科学理论得到承认提供一种认识上的保证”,他写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自然化并不会防碍规范性这一命题,是劳丹观点的基础:“……方法论的自然化并非必然会破坏其规范化。恰恰相反,可以证明,完全‘科学的’和具有极强‘描述力’的方法论将会导致规范的结果。”劳丹是在《科学与价值》这本书中引入其规范自然主义的。他的确专心致志地对科学合理性的规范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辩护。这种规范理论是以劳丹所谓的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为基础的。按照这种模型来看,科学的(不)一致有可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事实的和理论的层次、方法论层次和价值观层次。劳丹把他的网状模型与“等级模型”做了比  相似文献   

4.
西方科学哲学向何处去?逻辑实证主义已成明日黄花,六十年代兴起的以库恩、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也大势已去。目前的局面是,科学哲学无一人敢斗胆问鼎,但美国哲学家尼克斯(T·Nickles)则说:“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和图尔敏的迷人的争论似乎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劳丹和夏佩尔将成为中心人物。”一批新人正在崛起,我国有人将他们称为科学哲学中的新历史学派。达·夏佩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本文拟扼要地介绍他的几个基本哲学观点。达·夏佩尔(Dudley Shapere,1928.5—)是美国科学界一个活跃的哲学家,他先  相似文献   

5.
劳丹(R.Laudan,1944—)是当代英美关于地质学的目的和方法等的研究十分活跃的一位学者。70年代以来她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考察地质学史入手,就地质学的目的、方法、理论嬗变等问题提出了与公认的地质科学观很不相同的看法。劳丹的雄心是要重建地质学的思想基础,她的努力已在英语国家学术界人士中激起了反响。  相似文献   

6.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7.
L.劳丹最新的著作集中讨论了科学中的争论以及这样的争论是如何解决的。简单地说,劳丹认为科学中存在的争论很多,不是象逻辑经验论者,赖兴巴赫、亨普耳、波普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象默顿这样的科学社会学家)所给出的科学变革的说明所能应付得了的;而这样的争论“经常地”、“完完全全地”被化解的事实又与新近库恩等人所持的“整体论”或“大图象”的观点不相容。由此,劳丹着手阐发他自己关于科学变革的解释模型,使之既可以用来解释范围的(以及合理的)争论的可能性,又可以解释这样的争论如何可能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自始至终都作为科学哲学领域重要的两大对立分支在不休的论争中存在并发展。尽管反实在论在整个科学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由于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实在论进行了怀疑和攻击,或强或弱地都表现出了“对科学实在论的乐观主义的‘反动’”[1],因而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结成了广泛的联盟,并对科学实在论进行深刻的批评。正像反实在论的著名代表范·弗拉森所指出的:“劳丹于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和假设》赋予我对特定的哲学观点以新的洞察……。它的反实在论和他的论证虽然与我不同,但我们却…  相似文献   

9.
知识增长、理论变化与科学进步是本世纪科学哲学的主题之一,从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开始,经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图尔敏直至劳丹和夏波尔,这个热门课题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正、反、合过程。尽管劳丹之后还有不少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糅合正反题,但都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逐渐转移。与此同时,一批非职业科学哲学家和经验科学家却对知识变化的进化论解释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自然化认识论和进化认识论迅速崛起,涌现了许多新学说,其中包括新西兰历史学教授彼得·门茨(PeterMunz…  相似文献   

10.
最近,J.沃勒尔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对L.劳丹的科学变革的“网状模型”进行了毁灭性、批判性分析。他否认劳丹针对旧的科学变革的分级模型,以及其竞争者、与库恩和后默顿主义的科学认知社会学相联的整体论模型所作的真正的第三种选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按照沃勒尔的观点,劳丹的错误一方面是出于对分级模型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整体模型的过高评价。下面我将要“拯救”作为可能的“第三种选择”的网状模型。 沃勒尔论证方法之关键契机在于,揭示劳丹论述中不可避免的两难困境。他写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瓦解了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但因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建构性和主观性 ,而逐步形成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哲学 ,从而导致了科学在文化中的权威性地位的丧失。所以 ,自 6 0年代开始 ,以W 塞拉斯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科学实在论应运而生 ,他们对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认为 ,科学理论的术语是有指称的 ,其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成熟的科学理论比之以往的科学理论具有更多的真理性等实在论观点。 70年代末以来 ,美国科学哲学界出现了劳丹、范·弗拉森等人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2.
一部科学哲学史就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进行探讨的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追寻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命题和命题系统,将问题合法性程度由绝对合法变成相对合法,将科学发展看作合法问题累积式的渐进过程。波普尔在问题的动态演进中把握问题合法性,把科学进步看成一种经过证伪环节的问题突现式增生过程。拉卡托斯的问题转换理论是对波普尔四段图式的精致化处理,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库恩更为全面地描述了问题的合法发展,通过常规问题、经验反常问题和革命性问题刻画了合法问题阶段性的累积特征和革命性的非累积特征。劳丹依托研究传统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问题的合法转换描述和规范科学进步,为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历史描述和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波澜壮阔、犬牙交错的繁杂景象,但是我们透过浩繁的著作、众多的流派、芸芸的观点和激烈的论争发现,科学实在论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哲学流派,在科学理性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自然而然地要面对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夏佩尔、劳丹、普特南、塞拉斯、邦格等.在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特别是郭贵春教授的专著<科学实在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为<教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科学实在论的逻辑框架,梳理了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脉络,审视了以"语境论"为核心的科学实在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代科学实在论最重要的辩护模式是"非奇迹论证"(No Miracles Argument,简称NMA),但劳丹等人利用著名的"悲观归纳"(the Pessimistic Induction,简称PMI),强有力地揭示了NMA的理论困境——它与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不符。时至今日,科学实在论的一个重要任务还是要回答"悲观  相似文献   

15.
强纲领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劳丹的《一种科学的伪科学?》的回应。作者首先以实例论证了对科学的社会特征特别强调的合理性,进而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劳丹的批评:作者重申,他并不反对哲学家从未持有的论题,但反对让逻辑、合理性和真理就是它们自己的解释的方法;作者批评劳丹转换了对合理性的定义,而他所提出的对称性的反例,仅在把它解释成要求对明显不同的行为作出同一的因果说明时(但这并非作者的意思)才成立。解释理性行为之社会根源的模型已经有了,只不过哲学家们对传统著作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他们的失败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一、会议的组织安排“人类未来和宗教合作”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下述三个团体联合发起和组织的:(1)联合国大学(该校校长苏贾特穆科博士代表);(2)日本联合国大学基金委员会(永井道雄博士代表);(3)世界宗教和平会议日本委员会(庭野日敬先生代表)。会议从1987年4月13日至18日在东京的东方生命大厦和儿童中心大楼两处举行(头三天的全体大会在东方生命大厦,  相似文献   

17.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理论选择的不一致问题吸引了许多探讨科学变革理论的理论家们(如库恩、图尔明、费耶阿本德、夏皮尔、劳丹等)。此问题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相互竞争的理论的认知价值经常有、而且长期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除了有这种分歧以外,理论争论的不同阵营的科学家们还一次又一次地(而且依然继续地)为他们的理论选择提出不同的理由。以前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家们对方法的统一性假说如此深信不疑,以至对于科学家在选择理论时的不一致,或科学家面对更成功的具有竞争性的理论时追求新生的理论这类现象潜在的合理性,很难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8.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19.
异质性与科学划界─—L.劳丹的划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篇题为《划界问题的消亡》的文章中,劳丹说:“习惯上被视为科学活动和科学信念的内容都具有认识异质性(epistemichetero-geneity),这种异质性提醒我们注意,寻求划界标准的认识形式可能是无效的。经过详细分析,看来不存在一个认识常量。…划界问题——被波普尔称为‘认识论中心问题’的那一问题是虚假的,因为它预设了这一常量的存在。”①劳丹是循着以下思路得出上述结论的。首先,他设立了关于科学划界的三个元标准。然后他检查了新老划界主义传统,发现无一划界方案满足元标准。最后他才形成了异质性概念科学观。不难看出,此…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库恩的范式;(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3)劳丹的研究传统;(4)凯德洛夫的研究纲领(历史和逻辑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恢复理性的过程。为了消除在科学发展观中库恩所带来的非理性主义因素,科学哲学家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通过构造性纲领的上浮,使构造性纲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