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复初是清代回族著名伊斯兰教学者。他生于云南大理,“壮游西秦”,晚年“出滇黔,历岭表,越漂洋,觐天庭”,求经问道,回国后,“搜括群书”,别是非,定正误,删繁就简,阐明伊斯兰教的宗教哲理,成就显著。他所著的《道行究竟》一书,借用儒道佛三教的哲理,阐述了他对伊斯兰教的哲学见解。此书原为波斯文,先译为阿拉伯文,复又译成汉文,大约写于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九年(1870年)有云南提督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推崇知识和理性,故而学者在伊斯兰里的地位非同一般。安萨里作为一名著名学者,他当然认识到了学者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品行不佳的学者对一个民族的危害。所以,他在《圣学复苏》的“知识卷”中,以大量的篇幅对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那个时代里学者的弊病,对于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学者”——后世学者应具备哪些品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论述之尖锐、犀利,  相似文献   

3.
王岱舆(约1584-1670)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学者和经师,别号“真回老人”。他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中第一位系统论述伊斯兰哲理并付之刊行的人。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的自序中,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世是“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为其“订天文之精微,汉历所之谬说”,得到皇帝的欢悦而赐居此。而他本人则自幼未习儒者之学,直到中年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但“觉其议乖道异”,认为“清真”的言论,与它们是天壤之别,是正学之所在,并于阅读原文经典中有所领悟,写下四十篇笔记,以“承正学之德”。也由于当时“清真之书,儒者罕见”,所以…  相似文献   

4.
倡导厚养薄葬建设精神文明戴俊峰曾在《中国穆斯林》杂志上读过许多有关伊斯兰教提倡“厚养薄葬”的文章,其目的均在于号召广大穆斯林恪守《古兰经》、圣训,正确对待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树立正确的伊斯兰人生观。而时至今日,在一些穆斯林聚居地区仍盛行一种对父母亲人“...  相似文献   

5.
倡导厚养薄葬建设精神文明戴俊峰曾在《中国穆斯林》杂志上读过许多有关伊斯兰教提倡“厚养薄葬”的文章,其目的均在于号召广大穆斯林恪守《古兰经》、圣训,正确对待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树立正确的伊斯兰人生观。而时至今日,在一些穆斯林聚居地区仍盛行一种对父母亲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著名回族学者冯今源著《中国的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近期已被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翻译为波斯文正式出版发行,译者是伊朗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杰瓦达米德·瓦尔尼亚(Muhammaid Jiewadamid Warniya)。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将书名改作“伊斯兰与伊朗文化在中国”,此外对书中一些小标题也作了相应的更  相似文献   

7.
王岱舆是明末清初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他从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出发,同时结合苏非神秘主义的修道方式,在自己的汉文译著中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本文着重从“习学”、“三品十条”和“正心”等方面,讨论了王岱舆的伊斯兰道德修养观及其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厚养薄葬》一文(见中国穆斯林88年第三期)作者马京先生提出的问题,很值得重视。文章引述了中国穆斯林先贤们的诸多论述,肯定了“厚养薄葬”是伊斯兰教的主张、穆斯林的优良传统。作者指出,“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更应大力提倡与发扬这种美德。”这种观点,我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9.
王静斋是中国伊斯兰教近代著名大阿訇之一,也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他以刻苦潜修,博学多才、严肃认真、信仰虔诚、刚直不阿等高尚品德为人们所称道,从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和景仰。静斋阿訇和我家可谓世交,从我祖父、我父亲直到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伊玛目·兰巴尼和他的《书信集》马忠杰伊玛目·兰巴尼()是17世纪印度伊斯兰教苏非派著名学者、纳格什班迪耶教团锡尔欣迪学派创始人。本名谢赫·艾哈迈德·法鲁格,1563年出生于锡尔欣德镇伊斯兰学者世家,故又以锡尔欣迪著称,他所创立的学派亦因其出生地而闻名...  相似文献   

11.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伊斯兰教名著《清真指南》,全书共十卷,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书。著者马注(1640——1711),字文炳,号仲修,为清初伊斯兰教回族学者。云南金齿(今保山)人。著者自称,鉴于“儒习罔闻”,“正教久湮,异端左道,眩惑人心,著为是集,经号指南。”主要内容为“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庞士谦先生,淡泊明志,艰苦卓绝,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这位早逝的学者享年虽然只有58岁,但时人多以“庞老”相称,以示崇敬。笔者在北京回民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师事庞老数年,受益良多。光阴荏苒,瞬间庞老归真已30年之久。然而,对他老的缅怀之情,却有增未己。  相似文献   

14.
“存在”原初为古希腊哲学概念,在文明交流中进入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并成为伊斯兰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明清的中国伊斯兰学者,在“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的历史活动中,参与了对“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此历史活动,以伊斯兰“存在论”为核心资源,运用中国文化的语用表述方式,建构了风格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唯心主义存在论。明清伊斯兰学者的存在论,展现了伊斯兰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流,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阿拉伯语专家马坚先生,于1978年8月16日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甚为悲痛,我遂衔哀来到停放先生“埋体”的北京下坡清真寺。当我木然地瞻仰他那安详的遗容时,真是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伦理道德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和世界文明的成果,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伊斯兰伦理学》一书,显然对于有效地利用伊斯兰伦理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对于伊斯兰,人们常常从宗教的角度去认识和评说。然而,“只要尊重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正视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伊斯兰教的旺盛生命力和迷人魅力主要来自其赏心悦目的伦理精神。”也许正是为伊斯兰伦理的这种魅力所折服,现为中国伊协顾问、著名伊斯兰学者努尔曼·马贤研究员,早在20世纪80…  相似文献   

17.
译者导言 如果要寻找伊斯兰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那么无疑是艾布·哈米德·穆罕默德·安萨里(1058-1111)。在众多穆斯林和西方学者的评价中,几乎找不到能与他匹敌的穆斯林思想家,甚至有人赞誉他是“穆圣之后最伟大的穆斯林之一”“伊斯兰史上最伟大的、最受认同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阎若璩,字百诗,清初著名汉学家,所著《尚书古丈疏证》,证明了千余年来处于经典位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成为清代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连《四库提要》都说:他的“考证之学则固本之或先矣”。本文不拟全面论述阎氏的《尚书古文疏证》,只想就阎氏对“虞廷十六字”辨伪的意义及相关问题谈点看法。所谓“虞廷十六字”.宋明学者称为“虞廷传心”,这就是《尚书·大禹谟》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推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阎氏认为,“虞廷十六字”并非三代圣贤所言,而是后人拼凑伪造的赝品。他说:“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此语不…  相似文献   

19.
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伊斯兰世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对此,当代一些知名穆斯林学者积极回应,叙利亚著名学者穆罕默德·赛义德·莱麦丹·布推(Mohamed Said Ramadan Al-Bouti,1929-2013)(以下简称“布推”)就是其中代表。他是著名的宗教学者,其思想观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促进多元宗教之间文明的对话主张,宣扬和平、温和、中道、包容等理念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