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2.
《周易讲座》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又是哲学著作。卜筮产生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巫在卜筮中输入有知因素。筮已不可考,可考见的只有卦。《连山》《归藏》二易久亡,仅存《周易》。《归藏》又名《坤乾》,孔子用以观殷道,而《史记》云“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以《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反映殷周二代历史的不同思想基础。孔子著《易大传》,对《周易》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使卜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质变;并明确指出《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哲学著作。组成《周易》的四个要素是蓍、卦、爻、辞。《易大传》对这四个要素逐一作了详实的阐释。蓍的变化莫测,卦是蓍的记录,蓍与卦是形与影的关系。爻是对卦的进一步发挥。辞有卦辞(象)和爻辞(变)。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乾坤二卦居于特殊地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统一体,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之中。《易大传》的说明,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14 三才与三极:易道开显的存有格局而《易经》哲学正是以“三如实”的求真态度为出发点的超切主义哲学。《易经》的语言基本上乃是诠释易道的哲学语言。而所谓“易道”,用《系辞传》的术语来说,就是“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极”就是天极之道,地极之道、人极之道。在中国先秦的哲学里,“才”与“气”都是权能的代名词,而“极”则含有“如实之道“或”真之极致”的意思。“三才”中的“天地”(“天”与“地”的合言)就是权能场有;天地之道也就是权能  相似文献   

4.
「易传」道论研究李祥俊《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易经》成书之前的占卜易卦,从文物考古资料所见,由八千年前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禹时代,此可视为易卦由单卦(三爻一卦)演变到重卦(六爻一卦)的孕育期;再从殷墟出土的以易卦卜筮为代表的殷易来看,确证了殷易可视为易卦由单卦演变到重卦的完成期,并开始孕育卦爻辞。殷商时代的占卜易卦,在此需要深入探讨、厘清和确证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重卦的作者问题,一个是《易经》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7.
《周易》中“君子”之特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周易》包括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与十翼。卦辞、交辞,先儒都以经称之,自乾至离三十卦为上经,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经①。十翼又称为传,有《象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②和《杂卦》,其中《家辞》、《象辞》、《系辞》各随经分上、下,故几十篇。而《象辞》分上、下外,通常称解释卦辞者为大象,解释交辞者为小象。《易经》初为卜篮之用,但在卦爻辞之中也有含义理价值的语句,特别是以义理解经之十翼出现后③,提高其哲学意境。《周易》具有此哲理性质,故可作为人生处事之指标。后世习易者,…  相似文献   

8.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文 《周易研究》2002,1(1):46-53
《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中不同的两个部分。《易经》的产生 ,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的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的是辩证的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的转化 ,“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的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二篇 《周易》基本知识一、《易经》与《易传》 《周易》是古代一本用于占卜的书,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爻有两种,其中“-”叫做阴爻, “--”叫做阳爻。  相似文献   

11.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一、引言《周易·彖传》与《大象传》解释上下经卦的次序问题,前人罕有论及,黄沛荣先生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一书 ̄①,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分析。黄先生说:《家传》释卦,除少数特例以外,其叙述之次序,皆自下卦而上卦;反...  相似文献   

12.
从出土材料和世传文献相结合来看,“《说卦》三篇后得”说是不正确的。《说卦》、《序卦》、《杂卦》皆当出自先秦,而“河内女子得逸《易》一篇”,当即是《杂卦》。秦颁禁书令,《周易》经传当皆在未禁之列;所谓淮南缪生及帛书缪和未必就是申公同学穆生;《易大传》当别为一名,并非就是今本《系辞》或《易传》。西晋不准盗掘的汲郡墓,其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3世纪初年。根据墓葬《易》简,今传本《易经》的定本当早已流行于战国中期以前,而春秋战国之易学流派纷呈;《易繇阴阳卦》并不即是《连山》、《归藏》,但今传本《归藏》有许多材料来源颇为悠久古远;《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说卦》当曾综合前人象例而成;师春可能与左丘明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师春》一书并非刘歆伪造《左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易传》、《中庸》、《大学》是早期儒学的三部重要经典。然而,如果仔细研读这三部经典,其中均含有对道家思想的汲取与改造,并各自从特定层面展示着儒道两家思想的会通。下面,即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研。一、《易传》与道家思想《易传辟为解经之作,与《易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易经》是一部以八卦与六十四卦及卦父辞预测人事吉凶,指导人们活动的巫术宗教文化之书;那么,后出的《易传倒是一部抛弃了《易经》之宗教内容、继承人卦与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人文文化著作。《易传》与《易经》所以有如此差异,最根本的原…  相似文献   

14.
象数与义理──论孔子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与易学两派分途发展的哲学根源[泰]郑彝元观象画卦,历易同源原始《易经》发轫于律历。中国历法包括太阳历、太阴历,与根据日、月、地三者互动关系而制定的干支运气历(见于《黄帝内经》)。伏羲根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地...  相似文献   

15.
《易经》的卦名、卦爻辞对符号各有所属,以符号为编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必然是易卦符号形成在前,但又作为基础内容存在于《易经》中。易卦整体符号由一、一这两个基元符号组成,这两个符号的基本象征是否为阴阳,以及象征为何种意义上的阴阳,又成为《易经》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此前的一些研究,在这个问题上的否定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7.
一、序言儒教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把握“万物皆变”,认为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没有不变易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原状上,这是最古老的经典《易经版复强调的道理。因此,古人对处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未来”,出于好奇,产生了疑惧心与敬畏感,其结果想象出卜筮。占卦伴随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奇特的好奇心而产生。《易经》的出现在于满足这种想象、好奇心及疑惧心。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开拓,《易经》发展为具有深奥道理和高尚品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以“万物皆变”的道理为前提盛行的卜筮中就包含这种朕兆。朕兆的内容有:第一,要顺应…  相似文献   

18.
<正> 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有下列文字:“《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孔颖达《周易正义》)相反的卦,常在一起,两卦双双对立……《序卦》提出了对立物向它的反面转化的思想。”(第一册第200页) 案“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并非《序卦》之思想,因此《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句欠确。《易经》虽各卦分立,但卦与卦之间有  相似文献   

19.
<正> 《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后期。从《易经》到《易传》的历史发展长达七八百年之久。《易传》解经与《易经》原意往往相去很远,所以研究《易经》,应当以经解经,不是以传解经。《易经》可分为符号(卦画)与文字(卦辞、爻辞)两部分。符号部分又可分为二:一是“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相似文献   

20.
<正> 六十四卦起源很早,并非由八卦重卦组成。甲骨文中所刻的卦画符号为六个数字一组,以后由数字卦演变为符号卦。重卦之说不见于先秦文献资料,《系辞》观象制器一章列举的十几个卦名,都属于六十四卦;《左传》、《国语》中有关卜筮的记载,如“遇乾之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