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明证  水仁德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尊的两种不同元素,自尊结构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结合形式。本研究探讨了自尊结构对个体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个体的高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结构表现出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内隐自尊个体没有表现出压力的调节效应。研究最后探讨了自尊结构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的关系,对74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并要求其完成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统计分析表明: (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 (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 (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相似文献   

3.
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蔡华俭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本研究以瑞文智力测验为成败操纵基本任务,对成败操纵前后、接受成功反馈和失败反馈的个体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反应及其内隐自尊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接受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成败操纵后,被试的反应速度都显著地快于操纵前;(2)不论是接受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成败操纵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都显著地低于操纵前。内隐自尊易受即时的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当个体兴奋水平、情绪唤醒水平较高,动机较为强烈时,内隐自尊作用将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探讨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研究1通过测量的方式来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自尊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研究2通过启动高内隐自尊, 进一步验证自尊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研究3通过加入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 考察自我概念清晰性是否中介了自尊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Bootstrap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显示, 外显自尊与建议采纳成负相关, 内隐自尊与建议采纳的相关不显著; 自尊分离时, 建议采纳程度越高, 这种现象在低外显/高内隐的自尊种类下更显著; 而自我概念清晰性部分中介了自尊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段婧  刘永芳  何琪 《心理学报》2012,44(3):369-376
采用IAT技术测查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 综合探讨了内隐自尊水平、任务得失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收益框架下, 被试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在损失框架下, 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2)与为自我决策相比, 低内隐自尊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高内隐自尊者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水平与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及内隐自尊水平、任务框架和决策者角色之间的三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轻度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以自编智力测验为工具操纵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2(轻度抑郁,非抑郁)×3(无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抑郁者的外显自尊显著低于非抑郁者,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无反馈、正反馈情况下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而在负反馈情况下,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自尊分离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1,43(8):907-916
本研究分别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 中性, 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 探讨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 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 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 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 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 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 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8.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心理学探新》2009,29(3):52-56
该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人格反馈操纵前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同时探究了不同外显自尊水平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被试会出现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人格反馈操纵对内隐自尊起抑制作用,正负反馈的影响存在差异;外显与内隐自尊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9.
张守臣  温国旗 《心理科学》2008,31(6):1409-1412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通过控制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反馈情境是影响内隐自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得到及时反馈,其内隐自尊会显著降低;而投有得到及时反馈韵个体,虽然内隐自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却表现出了一致的上升趋势.(2)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内隐自尊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3)所有被试接受了不同的反馈后,在后测中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处理之前.  相似文献   

10.
幸福感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感结构是指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在个体身上的结合形式.本研究考察了159名大学生,探讨了幸福感结构对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压力作用下,在高外显/高内隐幸福感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低外显/高内隐幸福感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不显著.在低外显/低内隐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显著;在高外显/低内隐个体中,压力和抑郁之间相关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不一致时,个体表现出对压力的不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和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对62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筛选出社交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运用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EAST)测量两组被试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探讨高、低社交焦虑者的内隐自尊特性。结果表明,高、低社交焦虑者存在截然不同的内隐“自我-他人”态度。具体表现在:(1)高、低社交焦虑者均有显著积极的内隐自尊;低社交焦虑者有显著消极的内隐“他尊”,而高社交焦虑者的消极内隐“他尊”并不显著;(2)高社交焦虑者的积极内隐自尊和消极内隐“他尊”均显著弱于低社交焦虑者,高社交焦虑者的自我偏爱程度较弱。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个体的内隐自尊特性是:相对低的内隐自尊(对自己积极不足)、相对高的内隐“他尊”(不消极看待他人),可能正是这种削弱的自我偏爱倾向,才是其核心症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150名大学生进行分组,选出高、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组被试共74名(各37名),运用信息板技术深入考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完整性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1)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显著影响个体职业决策的决策时间、探索深度以及探索模式;(2)信息完整性对个体职业决策的信息探索深度、探索模式以及决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高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个体的决策满意度随信息完整性的减少而降低;(3)高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个体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内隐自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目前,内隐自尊的研究在方法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照性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本文拟就内隐自尊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亲子关系在经济压力影响下的差异以及亲子关系对贫困大学生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影响,本研究抽取67名贫困大学生和65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贫困大学生对父母持积极的内隐态度和显著的高内隐自尊;(2)非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贫困大学生的更积极,但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更积极;(3)贫困大学生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对外显、内隐自尊以及自尊的分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非贫困大学生的内隐父母态度对三个因变量预测作用较好。因此,亲子关系中相对薄弱的方面对自尊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林  徐强 《心理科学》2013,36(4):787-891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了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两种加工条件下,高外显矛盾态度个体对态度客体信息再认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低外显矛盾态度个体;(2)在有意加工条件下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在无意加工条件下高低内隐矛盾组的再认反应时差异不显著;(3)对态度客体无关材料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对有关材料二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外显与内隐的矛盾态度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这为进一步探讨外显和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许静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2):297-300,288
本研究尝试通过22名被试在阅读自我成败句子及他/她成败句子时的眼动数据来探讨内隐自尊,结果发现阅读主语人称为“我”的句子时.自我成功句子与自我失败句子的第二次注视时间及瞳孔大小存在差异,这提示内隐自尊存在,个体会无意识地对自我积极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相似文献   

19.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镇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51-554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  相似文献   

20.
陈世平  张艳  王晓庄 《心理科学》2012,35(1):180-185
为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有效性,实验一、二分别从决策者心理特征(内隐自尊与风险偏好)和职业方案特征(框架效应与风险水平)入手,考察二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的高低显著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性;大学生对风险水平不同的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由低到高依次为冒险、折中、保守方案;职业决策存在明显的框架效应。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职业方案;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冒险的职业方案;高内隐自尊大学生倾向于主动择业;积极表述的职业方案更受大学生所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