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哲学研究发生“语言学的转向”之后,真理符合论就逐渐成为受到西方学术界批判最多的一种理论,尤其是自后现代思潮出现以后,对真理符合论的否决与批判,几乎成为西方各种学术流派的一种时尚。但是,通过深入研究与反思,我们认为,真理符合论并没有被真正驳倒,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提出的各种责难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推出它不成立的结论。实际上,真理符合论只要作出适当的修正,就有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所谓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是相对以往的反真理符合论而言的,在本文中主要是指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对真理符合论进行语言学消解和批…  相似文献   

3.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4.
美国阿肯色大学哲学系教授托马斯·S·弗农在《语言哲学入门》一书中,提出了可接受性真理论(acceptability theory of truth)。弗农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或许可以说是为了澄清由于对真理意义和标准的不加区分的混用,而造成的对真理的误解。尽管弗农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匡正关于真理的说话方式(manner of speaking),但他的可接受性真理论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对传统真理论的批评更显得缺乏根据。他的可接受性真理论,从总体上说,是“不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论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用主义哲学对“真”的关注超过了其他任何哲学派别:“实用主义这个词已有了更广义的应用,也就是某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詹姆士,第31页);“实用主义的范围是这样的———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关于真理是什么的发生论”(同上,第36-37页)。实用主义的真理论是相当生动而有趣的,并且赞同者和批评者都络绎不绝。概括地说,实用主义的“真理”一方面强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过分地偏向于主观,从而易于遭致批评。一、论真是效用效用论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首要的观点:“‘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有些同志提出了“价值真理”的概念。袁贵仁同志的文章《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下简称袁文),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真理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以消除其他同志对价值真理所持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于五十、六十年代曾几次展开讨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舆论大权,接连于6月4日、6月13日、9月7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抛出了所谓“阶级真理论”,对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大张挞伐,说什么反对真理有阶级性,就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一个  相似文献   

8.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9.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真理理论既不是符合论,也不是融贯论,而是对真理的奠基。他把真理的现实性根据奠定在判断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因此他对真理的奠基也就是双重的。前者使真理得以现实地产生出来,并在现象界呈现为经验性的真理;后者则为这种经验性的真理增添了一种情感的基础。由此,康德的奠基就使得真理成为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关于现象的真理。这种奠基虽然大大缩小了真理的地盘,却使得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因远离幻相而变得更加稳健。  相似文献   

11.
N.雷斯切尔在他的近期著作《真理连贯理论》一书中,强调了真理的标准问题和真理的本性问题的区别。近来,有人试图为理性的证明的连贯论辩护。在这种证明中,连贯性被认为是真理的标准(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标准连贯论——译者),但是连贯性却不被认为是真理的本性(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本性连贯论——译者)。本文中我要论证:连贯性作为真理的标准,的确能够衍推连贯性是真理的本性;证明的连贯论是正确的,所以真理的连贯论也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真理冗余论(Redundancy theory of truth)是当代的一种真理理论。通常认为,这种理论的首创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和哲学家拉姆齐(F. P. Ramsey,1903—1930),而这种理论的更精致的说法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罗弗(D. Grover)等人1975年在一篇题为《真理的代语句词理论》(A Prosentential Theory of Truth)的著名论文中提出的。在二十世纪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的哲学背景下,研究真理问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紧密联系语言意义问题来研究真理问题。把握真理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的确是研究真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明确讨论了“真理问题”。但其中也包含着“技术问题”,只是还没有成为明确的主题,还隐蔽在他通过“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背景中。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立场来看,技术是此在“在世”中的现象,技术与真理相关联。技术作为“揭示”而属于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14.
论数学真理的客观性李浙生欧几里德表述的几何体系是相当抽象的。他努力摆脱真理和经验的束缚。他的功绩正在干他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而且走得这么好,以至后人不得不遵循他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然而,他在摆脱直观和经验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远。他通过定义又把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物理空间联系起来,并且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确认几何公理的真实性。以致到19世纪数学家仍认为,欧氏几何是现实空间的正确描述。这时,数学真理的客观性表现为理论与现实的符合,认识与经验的一致。非欧几何的出现,由于它的某些公理和许多定理直接违背人的常识,违背人的直观经验,但在逻辑上却是相容的。于是人们对欧氏几何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也对这种符合论发生了怀疑。到了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既然数学理论已无内容,还有什么真假可言?从演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推演由前提到结论,严格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则结论就必定是真的。这时在数学中,逻辑上的真取代了主客观相符合的真,检验数学真理的标准不再是实践或经验,而是逻辑上的相容性。在人的理性思维突破了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理论的真理性不能直接由实践来检验时,数学家提出了逻辑标准,这是又一大进步。因为它能把数学理论推到极深远处,否则,无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把价值、价值关系等范畴引入认识过程来加以考察。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同志则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即所谓“价值真理”。也有的称之为“真理的价值属性”(参阅陈依元的《价值真理也具有阶级性》,载《江海学刊》1984年第5期;李连科、刘奔的《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载《社会料学辑刊》1984年第4期)。这些同  相似文献   

16.
论具体真理     
列宁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什么是理论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排斥的抽象思维?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自觉地以真理的具体性原理为指导,加强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敏 《世界哲学》2008,(6):61-67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支(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从真理论的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富有启发。但是细读袁文,却感到文章的两个基本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价值真理概念的客观依据问题,二是真理概念的解说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真理概念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价值真理”能否作为真理的普遍形式而成为科学的真理概念?下面谈些个人的浅见,向该文的作者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20.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