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仲景的个人素养是《伤寒论》理论产生的关键条件,他的仁学理念为其研究医学提供了精神动力,他的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使他构建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东汉末年气候转寒,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瘟疫流行,迫切需要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东汉末年的学术思想也为《伤寒论》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浅田惟常是日本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伤寒论识》是其涵泳《伤寒论》三十年后之力作。浅田氏认为“辨脉”、“平脉”、“伤寒例”非仲景原作,故仅对六经病等篇进行了注释;他以小学方法考释《伤寒论》,广罗博证,语多精辟。何廉臣称其“足于丹波氏《伤寒论辑义》并传”,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的思考南京中医学院(210029)黄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徐灵胎“探求三十年”的心得之作《伤寒论类方》终于定稿。他在序言中说:“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徐氏此书,一改过去从六经...  相似文献   

4.
试论《伤寒论》软件逻辑运算结构辽宁省对外贸易局医院(116001)杨麦青《伤寒论》成书距今已1700余年,近贤叶橘泉氏谓:“中国医籍之最有价值而为近世科学医界所推崇者,厥唯张仲景之伤寒论。”信哉斯言!近年来若干中外医家在临床实验、实验医学研究方面的报...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6):34-37
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严峻压力,学界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理念制度方面,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做了充分的研究论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核心在于"食品安全共同体"内各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但实践证明,由于食品安全供给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过程中,普遍存在"食品安全共同体"情感认同缺乏、相关行动主体协作困难的问题,致使社会共治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基于此,本文重点提出食缘关系的概念,明确食品安全保障应建立在参与者的内在需求之上,确定其为社会共治体系、社会整合系统和社会理性表达的内涵属性,建议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并明确各主体的定位角色,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公共福利。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和”思想探析辽宁中医学院(110032)郝明慧天津铁路分局秦皇岛医院(066000)王培亨沈阳市大东区卫生防疫站(110031)屈玉枢《内经》追求运动平衡的思想,在《伤寒论》中以“和”为权的思想内容,处处有所体现,在论中告诫医者当追和而避...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具有多维度的心理结构。参照有关文献和实证分析,编制了警察职业倦怠量表。通过对488名警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84名警察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评鉴警察职业倦怠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自明代以来,通俗类书籍采用图解插图作为解释说明工具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阅读由精英时代到大众时代的转向。清代医家何贵孚为使仲景方的注释达成令后学者人人易晓的目标,著《伤寒论大方图解》并首创以图解为方式阐释仲景方。但其图解的视觉化表达功用与价值,学界尚未系统、深入探究。立足于此书,就其视觉化表达,探讨图解以优于文字语言的系统性、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特点,深刻影响读者的认知方式、阅读体验以及思维取向。不仅丰富和提高了注释仲景方的表现形式与表达质量,更有助于提升读者阅读时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在《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正气之盛衰,人得天地之气旺而能御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经气在一昼夜各有当旺之时,在主时之时治疗和预防该经疾病,较非主时之时奏效为佳。《伤寒讼...  相似文献   

11.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批判、继承、改造传统道德化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化渊源,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恰当地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抑制攻击行为。以往研究者大多从静态的角度对共情的定义、结构和机制等进行探讨,然而,共情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以动态的观点阐述其内部机制对于探讨共情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者的共情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共情进行了界定;之后在对共情相关的理论或模型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情的动态模型,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动态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是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朱宝荣 《心理科学》2002,25(5):610-611
心理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搜集事实材料和对现象的外部描述阶段,而应揭示心理现象的内在本质,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形成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如能了解与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形成步骤和方法,无论对自身研究活动的深化,还是对心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都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is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ques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While the quest continues, the reality remains ungrasped. This is so because we are contextual beings. We grasp reality from within our existential contexts. Hence, what we have is our interpretation, and we act in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that we have come to embrace. With the hermeneutical proces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the actuality of reality is constantly being reinterpreted through human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17.
A number of neo-Kantians have suggested that an act may be morally worthy even if sympathy and similar emotions are present, so long as they are not what in fact motivates right action–so long as duty, and duty alone, in fact motivates. Thus, the ideal Kantian moral agent need not be a cold and unfeeling person, as some critics have suggested. Two objections to this view need to be answered. First, some maintain that motives cannot be present without in fact motivating. Such non-motivating reasons, it is claimed, are incoherent. Second, if such motives are not in fact motivating, then nonetheless the moral agent's performance of right action will be objectionably cold and unfeeling. While the first objection is not compelling, since the altern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ll motives in fact motivate but differ in strength suffers from the very same problems attributed to the neo-Kantian view, the second has force, and any account of moral worth must make room for motives such as sympathy actually motivating right action.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工作记忆的研究开始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论分析。经典的工作记忆模型得到了发展,引入情境缓冲系统作为多成分模型的一部分,这是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传统衡量个体差异的主要指标短时记忆容量(组块)、智力(g)等逐步被工作记忆指标发展替代:如执行性注意控制、工作记忆广度等。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本质上是否与智力的差异具有同构性的焦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关于领域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及神经生理学等方向可能是厘清工作记忆个体差异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人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但它仍是一种反常规现象。让现有同性恋者放弃同恋行为来减少同性恋难度很大,也不人道。在同性恋形成机制的问题上,有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本文倾向于社会心理机制说。尝试从同性恋的社会心理机制上把同性恋分为两个形成亚型,并说明了每个亚型形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