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复原力量表(CD-RISC)以及自编的震后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对汶川地震后异地复学的1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和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害怕程度越高,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越高;复原力对主观害怕程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起增强作用;复原力对房屋损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行心理援助之前,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受灾情况、复原力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测查,目的在于探讨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独立和交互影响,并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之时,该校有32%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2)有亲人遇难的学生在闯入、回避、警觉以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无亲人遇难的学生;(3)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有比较大的作用;(4)复原力中的社会支持维度能够缓冲亲人遇难带来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汶川震后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2.5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来探索创伤后成长(PTG)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展趋势以及心理复原力对二者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心理复原力仅在第二次施测时呈显著下降趋势,PTSD与PTG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发展趋势;心理复原力的三个因子对PTG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力量因子对PTSD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乐观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G的发展速度,力量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SD的发展速度;在灾后中学生PTG的增长、PTSD的降低中,心理复原力可以分别解释18.87%和14.74%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症状总分及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震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在PTSD总分及其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述情障碍、复原力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自陈式量表对九寨沟地震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汶川和九寨沟地震暴露后,PTSS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地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可以缓解述情障碍和反社会行为,也可以缓冲PTSS对反社会行为的诱发或加剧作用,但不能显著地调节PTSS与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在PTSS预测反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述情障碍发挥了中介作用,复原力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述情障碍、复原力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了地震暴露程度量表、PTSD核查表、述情障碍量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青少年)对九寨沟地震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汶川和九寨沟地震暴露后,PTSD可以直接导致反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地引发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可以缓解述情障碍和反社会行为,也可以缓冲PTSD对反社会行为的诱发或加剧作用,但不能显著地调节PTSD与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心理发展现象。基于能力取向的文献表明, 积极情绪性、情绪调节是特质性复原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脑岛和前额叶(特别是vmPFC和OFC)是其敏感的脑区; 作用于杏仁核脑区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与特质性复原力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结果, 提出积极情绪与(自动、有意)情绪调节交互作用的双重加工理论和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情绪的情绪灵活性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就情绪记忆、人格特质等在心理复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考察应对方式、元情绪在不同类型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调节聚焦量表、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安徽省四所初高中89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调节聚焦、应对方式和元情绪能显著预测心理复原力。(2)促进聚焦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还能够通过元情绪、积极应对以及消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3)防御聚焦能够通过消极应对、元情绪以及积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元情绪与应对方式能够解释青少年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