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编辑部、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和《学习与探索》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于9月14日至1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该市的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哲学工作者二十余人。会上围绕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几个理论问题——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波普的“世界3”,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提出的一些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它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能不对它加以研究和探索。一、哲学中的意识问题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中意识的概念是和哲学中的意识概念相联系的。关于意识的本质与起源,一直是科学与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正是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军对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3.
待建的哲学坐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演变的争论蔡英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30012)一变化观念进入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原理体系中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或自然科学中的“范式”,具有硬性的规范作用。它影响哲学其他问题解决的方向,划分哲学基本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研究 人一实践一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艾福成,白刚//学习与探索,2002.5 哲学总论 应用哲学(笔谈)/黄楠森,陈昌曙,郭国勋等//江海学刊,2002.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贺来//中N}-£会科学,2002.5 “存在轮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孙伯镣,刘怀五//中国社会科学,2002.5 如何看待哲学改革——与黄楠森教授共商/傅德本//学术界,2002.3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何萍//学术月刊,2002.9 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5.
盛国军:略论人的现代化是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中,理应反应和概括时代精神、呼应时代的召唤,关注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而现代化中的最核心的要素——人的现代化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理由如下:首先,以往哲学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Е.卡普出版《技术哲学纲要》以来,技术哲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联邦德国学者Р.拉普的观点,技术哲学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大约五个时期:首先是从工程需要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时期;其次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即从人的生存意义角度研究技术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有М.海德格尔、К.雅斯贝斯等;其三是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对技术社会进行批判地分析的时期,代表人物有Н.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其四是研究技术与地球生态环境关系的时期,以罗马俱乐部等代表;最后是目前的研究时期,它以方法、立脚点、问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彭美 《哲学动态》2001,(1):28-29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共同承办的全国“国外法哲学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1月 4日至 6日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40余人与会并探讨了法哲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现将本次会议的基本内容概述如下。1 法哲学及其研究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文正邦认为 ,法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以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 ,既是应用哲学 (或部门哲学 )的一个门类 ,又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科 ,是介于哲学和法学之间并兼具二者属性…  相似文献   

9.
<正>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上期报道了会议的一般情况,现将会议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报道于后。一、美的探索途径三个等式不利于百家争鸣一些美学论著常把美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类比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区  相似文献   

11.
大脑——意识关系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处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交接点上,它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共同合作,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解决。现代脑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大脑——意识关系的问题,本文仅介绍以下三个问题。一、人有一个精神,还是有两个精神?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心理生物学家R·W、斯佩里依据对裂脑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前景是诱人的。他提出了中国农村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四个重要课题:一、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二、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问题;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四、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命链和生物圈的关系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的,第四个问题讲韵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认为,这四个问题提得很好,能给我们哲学工作者以启示,促使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有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何看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持否定态度的观点则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以“反形而上学”为特征的现代哲学中已被抛弃,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因而失去了意义。还有观点认为,即使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不应再用,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国内地学哲学研究有了显著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地学哲学研究加速了它的体制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形成了地学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对后者的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它今后的发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地学哲学研究在内容上涉及到地球科学中的一般性哲学问题和各门地学分支中的专门性哲学问题两个方面,限于篇幅,在此仅概述前一方面有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年鉴(1985)》最近已出版。它以浓缩的形式及时而系统地反映了1984年我国哲学各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对新课题的研究、对原有课题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状况和对现实问题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最近,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理论进行了讨论,引起了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自从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论断以后,在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论断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已有不少的论述。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辩证唯物论中的重大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以及这一提法本身是否科学,从未开展过公开的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恩格斯对宇宙学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至今未被人们所充分重视——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对奠定自然辩证法的基础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重温这些思想,对于解决现代宇宙学中一些新的哲学问题或科学疑难问题,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恩格斯关于宇宙学哲学问题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下面我们着重考察其中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走出价值哲学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哲学在国内曾经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一度成为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但是,国内价值哲学的研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在研究目标上与具体人文学科相脱节,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摆脱知识论思维方式的束缚.由于这两个缺陷致使价值哲学的研究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价值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与具体人文学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重新梳理价值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探索价值思维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成为具体人文学科思考价值的一般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追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之源,其基本框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大体确定下来。如果说,先秦诸子中的儒道两家,再加上稍后的阴阳五行家是从世界本源或本质一般思维层面合奏出了这一基本旋律,那么孙武则是从军事学的特殊层面参与合奏的佼佼者和第一人。即是说,孙武在以战争为特定的思维对象进行分析时,是从一种类似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把战争活动当作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对待的,表现了一种注意“联系”和“关系”的致思倾向。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20.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